中國此前曾屢次婉拒G8拋出的橄欖枝,現在為何對還未完全成型的G4興趣濃厚呢?
當今世界,國際多邊合作架構已有不少,如G8、G20等,而6月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辦的首屆“金磚四國”峰會,則可能又催生一個重要架構——“四國集團”(G4)。
從2003年美國高盛投資銀行提出“金磚四國”概念起,占全球1/4人口、GDP總值15%的4個新興大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就被國際輿論緊緊綁在了一起,日益被視為某個具有實際意義的“聯合”或“集團”,盡管從地緣、民族、經濟結構、政治制度及文化傳統上看,它們的差異要遠遠多過共性。
不同于歷史上存在過和現在仍然發揮著或大或小影響力的共同體——如“東亞”、“西方”等,人為建構的“金磚四國”并不具有自然紐帶,松散到甚至還不是經常性的對話機制,只代表發展最迅猛但彼此關聯甚少的“經濟聯合體”。
最近幾年的G8、G20框架之下,“金磚四國”都有過非正式的高層會晤,但一直沒有開啟G4對話平臺。這4個天南地北的國家的領袖此次能夠首次正式、單獨地坐在一起開會,意味著四國之間的相互認同越來越緊密;也表明“金磚四國”正走出紙面,走向機制化,將展開具備可行性的政經合作,自然會讓全球矚目。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此前曾屢次婉拒G8拋出的橄欖枝,現在為何對還未完全成型的G4興趣濃厚呢?
G8(嚴格地說應是G7)一直由發達國家主導,協調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立場,整合內部資源等(后來加入的俄羅斯只能參與政治議題),在過去20年間地位可謂江河日下。面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進程,G8試圖將前者納入其對話機制。但有俄羅斯的前車之鑒,中國假若委身于一個出自舊時代的過氣機構,與徒有虛名的“世界領袖們”為伍,在現有框架下參與國際協調,就只能扮演微不足道的配角。
而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建立的G20,擁有中國等11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代表了發達國家和重要新興經濟體的對話機制,已在全球金融危機下讓只包容發達國家的七國集團黯然失色。但這一有望成為影響國際事務的主要對話和協商平臺,也并不完美——有發達國家的既得利益在其中,決定了它不能完全為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聲,因而明顯存在議題散、協調難、利益雜、制衡多的問題。
當此之時,中國參與創建新興經濟體國家主導的對話機制,無疑有利于增強新興經濟體的聲音和影響力。而無論是從國土面積、人口還是從資源、市場、經濟增長率等多方考量,包含中國在內的“金磚四國”都在世界范圍內舉足輕重,在新興經濟體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發言權,已被視為帶領世界經濟走出危機的火車頭。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的大背景下,“金磚四國”具有廣闊的市場,各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量都很大并不斷增長,加強對話與溝通、加強在國際事務尤其是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合作,顯得十分重要。如果能深化合作方向,因發展階段、利益訴求相近而形成協調機制,顯然有利于各自國家的經濟復蘇。如對外貿依存度很高的中國,就能從中受益——這也就不難理解胡錦濤主席會以積極姿態參與“金磚四國”活動。
當然,由于“金磚四國”各國國情復雜、價值觀不同、雙邊關系不對等,四國未必能于短期內組成緊密的經濟或金融實體,此次峰會也頂多能使與會各方就9月下旬在美國匹茲堡舉行的下一次G20峰會更好地協調立場。但最關鍵之處在于,這4國之間的聯動機制開始運行,四國首腦會晤很可能固定化,未來也就不難發展成為有效的機制化對話平臺,從而真正改變世界經濟與政治的格局。
(法國《歐洲時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