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九部委發文優先買國貨 > 正文
自去年11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全國的基建、道路投資等工程紅紅火火地展開。6月4日,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聯合發文,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6月15日《中國經濟周刊》)
不可否認,“購買國貨”條款一直以來被視作經濟全球化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在經濟危機爆發之時,這種保護本國民族產業的做法更被許多經濟學家批評為“以鄰為壑、轉嫁危機”。但是,我們更應該承認的現實是,金融危機之下,真正地對世界貿易能保持原有政策不變的國家卻幾乎沒有,美國便是最為明顯的例子。
今年年初,奧巴馬政府上任伊始即提出一個819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而就是這樣一個世界矚目的經濟刺激方案也完全沒有擺脫“購買國貨”的思維——凡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下屬工程,建筑所用鋼鐵必須為國內出產的“美國貨”。這不僅引發了美國國會兩院大打“口水戰”,更招致了來自國際社會各個方面的輿論壓力。但是,細細想來,美國的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每個國家也都有自己應對危機的思路和方法,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也只有各自完成“自救”才能讓全球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美國如此,我國更應如此。
4萬億投資計劃本來就是為了拉動國內需求而采取的調控手段,這種由政府出錢、刺激經濟發展的模式的適應范圍首先就應該是國內,如果這樣的投資計劃中沒有“優先購買國貨”的要求,這4萬億很快就會淪為刺激國外需求的資金來源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會斥巨資去幫助別的國家發展,這無異于做了“舍本逐末”、“舍近求遠”的傻事。更何況,我國的這4萬億投資計劃還沒有像美國那樣赤裸裸——優先購買不等于必須購買!
但是,任何一項投資計劃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立竿見影”的作用,即便在短期內確實起到了“擴大內需”的作用,這種投資的長遠效應也會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逐漸形成一些所謂的“先發劣勢”。在“優先使用國貨”的指導之下,國貨的安全質量問題又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血淋淋的教訓就擺在面前,只不過我們就是那種“最不長記性的動物”罷了。湖南株洲立交橋垮塌事件表面上是因為施工方的大意疏忽所致,但是事實卻遠沒有這么簡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我國修建了大量的路橋設施,株洲立交橋就是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可是,僅僅過了十余年,這個立交橋就要被拆毀,在這個時候,我們無法再去追究當年投資計劃的是與非,更無法去責怪這座橋的工程質量問題。留給人們思考的東西只剩下了無盡的悔恨和懊惱。
使用國貨固然能提高民族經濟在短期之內的競爭力,但是這不等于安監部門就應該對國貨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大肆放行”,相反,越是在這樣的緊要時刻,安監部門更應該對國貨的質量問題把好關。如果,國家鼓勵使用國貨時,我們的國內產品憑借一些政策優勢摻雜了一些問題產品,到最后受害的還是我們的民族經濟。
政府的倡導使用不等于政府的“可憐”和“施舍”,民族經濟更不應該視此為自己的特權和優勢。他們要做的是,將此視作一個契機,一個展現自己品牌價值和質量的契機,并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品牌誠信度。優先使用國貨對民族經濟來說就好比是一把雙刃劍,一面是機遇,一面是挑戰,關鍵還要看自己如何去應對。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傳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