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克魯德曼
突然之間,通貨膨脹成了人人談論的話題。這其中不乏聳人聽聞的言論,有人警告大家惡性通脹正在逼近。這類警告似乎影響到了市場,因擔心未來通脹可能導致利率猛增,長期政府債券利率近來一路上揚。
然而,這種通脹大恐慌真的有意義嗎?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理由稍后我會做出說明。我甚至認為,這一恐慌與其說來自經濟方面,不如說跟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目前在經濟方面并無任何通脹壓力的跡象。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消費物價指數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工資增長也因高失業率而幾乎停滯。因此,當前顯而易見的危機并非通脹,而是通縮。
既然物價沒有上漲,為何還要擔心通脹呢?有些人認為,美聯儲發行大量貨幣,肯定會導致通脹;而另一些人則說,預算赤字最終將迫使美國政府以通脹的形式來擺脫巨額債務。
第一種觀點無疑是錯誤的。第二種觀點看似有道理,實際上也有問題。
確實,美聯儲為了挽救經濟,已經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舉措。具體來說,美聯儲從政府和私人機構手上買進了大量的債務,商業銀行因此增加了超額準備金。在正常時期,這樣做會帶來很大的通脹風險,因為銀行一旦擁有了充足的準備金,勢必會擴大貸款規模,從提高社會總需求,最終抬高物價。
然而,現在并非正常時期。銀行沒有把超額準備作為貸款放出去,反而是牢牢抓在手中。事實上,銀行直接把這些資金存進了美聯儲。所以,某些人關于美聯儲在充當印鈔機的說法,是壓根兒不成立的。
即便如此,美聯儲的一系列動作,難道不會遲早導致通脹嗎?我的回答是:不會。日本銀行當年在面對和這次危機差不多的經濟困境時,也曾在1997至2003年間大規模購買債務。結果如何呢?消費物價指數不升反降。
總的來說,目前關于通脹的討論,大部分都是在重演1929-1933年大蕭條早期故事,當時盡管物價急跌,仍有許多重量級人物發出了通脹預警。正如英國經濟學家拉爾夫·霍特里(Ralph Hawtrey)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的,“處處充斥著關于通脹憂慮的奇思妙想,這無異于面對滔天洪水,卻一個勁地呼吁大家小心火災!彼提醒人們,“只有在蕭條和失業消退之后,通脹風險才開始凸現!
那么,經濟復蘇后到底會不會有通脹風險呢?對這一問題持肯定態度的人認為,未來的聯邦債務占GDP比重可能會超過100%,而美國將最終以通脹的形式擺脫巨額債務,也就是說,通過推高物價導致貨幣貶值,最終降低債務的實際價值。
這樣的事情確實曾有過先例,比如說,法國就曾成功地借助通脹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欠下的債務。但更晚的例子就不存在了。過去20年中,比利時,加拿大,當然還有日本,都曾經歷過政府債務總值超過占GDP總額的時候。而美國自身在二戰后的債務占GDP比重,也一度超過120%。在上述案例中,沒有哪個政府為了解決債務危機而訴諸通脹。
那么,有沒有什么理由讓我們相信通脹即將來臨呢?有些經濟學家提出,政府可以有意地采取溫和通脹政策,目的是鼓勵貸款,減輕私有企業債務負擔。我部分贊同這種觀點,并援引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日本作為例子。但在這個例子中,日本的當權者當時并沒有在用通脹解決債務問題方面取得多少進展,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美國政府對這個方法感興趣。
這就帶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既然并不存在通脹風險,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關于通脹的警告呢?
可能你已經注意到了,經濟學家們有時候會各執一詞,而分歧最大的就是類似當前這樣的特殊時期,因為許多常規法則已經不再適用。
要說現在制造通脹恐慌在某種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也并非完全空穴來風。那些拋出通脹恐慌論的經濟學家,對于減稅導致財政赤字自然無話可說,但是,一旦政府開始花錢挽救經濟局勢,他們就會對政府的財政政策口誅筆伐。說到底,他們的目標就是給奧巴馬政府制造威脅,使其放棄經濟救助計劃。毋庸置疑,總統先生不會買他們的賬。因為美國經濟目前仍深陷泥潭,政府的持續援助必不可少。
沒錯,我們確實有長期債務問題,任重道遠,我們需要為將來做大量的基礎工作。但在通脹問題上,唯一值得我們害怕的是通脹恐慌本身。(朱若愚/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