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略轉型和商業模式創新結合在一起時,會有最大的贏面。單純的轉型雖然可以暫時進入一個藍海,但出得龍潭入虎穴,還會陷入苦戰。如果配合創新的模式,轉型就會居高臨下。所以,戰略轉型的成功,從根本上講有賴于模式創新的成功。
麥考林經歷曲折。1996年美國華平基金隨著大流,成立麥考林進入當時方興未艾的中國郵購市場。想不到郵購業在中國水土不服,國際知名郵購公司紛紛折戟沉沙,麥考林也同樣奄奄一息。為了扭轉敗局,華平等又向麥考林注入1300萬美元,成立電子商務網站“麥網”。然而,在經歷了一輪“燒錢”運動后,承載著轉型重任的“麥網”,不幸成為眾多互聯網泡沫中的一個。
一般企業,經歷如此昂貴的轉型失敗,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華平死馬當活馬醫,2001年找到了有郵購業經驗但創業未果的顧備春,并留給他賬面上僅剩的兩三百萬美元。顧備春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得企業活轉過來。第一,如同大部分成功的扭虧,顧備春大刀闊斧地裁減人員以降低成本;第二,一反郵購業常規,將目標人群從中小城市和農村顧客,轉變為都市白領;第三,暫時放棄主打的服裝產品,改攻利潤更豐厚、渠道競爭較小的飾品,尤其是銀飾品。這三把火立竿見影,幾個月后麥考林就實現了正現金流,而且整個轉型過程基本沒有動用留下來的資金。
扭虧成功后,顧備春殺了個“回馬槍”,重新主打市場更大的服裝產品,并在2004年再次推出“麥網”,做成網上的“女性百貨店”,以便和郵購業務相配合。“再作馮婦”賣服裝,麥考林將經營模式改變為“快速時尚”(fast fashion):夏季服裝售價在百元左右,但是均體現當季最流行的元素,設計在日本完成以實現差異化。為保證質量并控制成本,麥考林主要向做出口外銷的服裝廠下單,買斷貨品,保證付款,這樣拿到比內銷更便宜的外銷價格。
再次轉型成功,麥考林一不做二不休,遂進入競爭最激烈的服裝實體店領域。2006年6月,第一家店鋪開在上海浦東,立刻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終日人頭攢動,生意異常火爆。隨后陸續在22個省市開出門店160多家,基本都在租金昂貴的一線賣場,雖然產品毛利較低,絕大部分店卻能靠走量做到盈利,并與另兩個渠道(郵購和網站)的顧客形成良性循環。至此,麥考林成為國內唯一的貫通三種不同渠道的零售商。這樣的多元渠道模式,具有高度不可復制性,吸引了沈南鵬的紅杉資本以絕對控股方式進入。
回顧麥考林的戰略轉型,給我們幾個啟示。
第一,戰略轉型往往需要有新想法的新領導人,從商業史上看,這幾乎是定律了。最近,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復出重掌董事會,因為“聯想就是我的命”!這令人感動。三年來,聯想以戴爾為標桿,以國際職業經理人來過渡,結果市場份額穩中有降。顯然,阿梅里奧固守有功,但不足以成為聯想的郭士納。今日的聯想,需要的是全新的思路;楊元慶掛帥,希望能再次闖出一條新路來,正如他當年在國內市場做的那樣。
第二,戰略轉型不一定需要花費大量資金,關鍵是切入點要對頭。一些企業,說到轉型就認定是耗資不菲的事情,就好像說到做品牌就認為要投很多廣告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麥考林的轉型說明,找到問題的癥結,轉型往往是自然而然的,與再投入多少關系不大。比如農村市場,因為購物不便,在國外一直是郵購業的主力;但在中國,農村購買力有限,不方便的郵政匯款往往是唯一付款方式,同時城市居民的購物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還未得到滿足。所以,麥考林當機立斷轉向“都市白領”,并無巨大投入即產生巨大效果。
第三,戰略轉型有時像繞個圈子,看似是終點回到起點。比如麥考林最初放棄服裝做飾品,后來再次主打服裝,“麥網”曾被關掉又重起爐灶等。其實,外國人說“人不能兩次進入同一條河流”,中國人所謂“刻舟求劍”,都說明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時候做,就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以當時顧備春手頭的資金,要想在服裝界打翻身仗,殊為不易。而轉向銀飾品,毛利在50%以上,唯一的競爭對手是金鋪等實體店,價格至少要翻番。以這樣簡潔的方式切入一個藍海,資金不再是最大的瓶頸。但是,飾品畢竟是利基市場,雖如“還魂丹”般救了性命,接下來還是要靠正常的“食補”才能壯大,這時候以新的理念重回服裝業,完全合理。本來,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就是戰略的根本。
最重要的,是當戰略轉型和商業模式創新結合在一起時,會有最大的贏面。單純的轉型(如從服裝轉入飾品),雖然可以暫時進入一個藍海,但出得龍潭入虎穴,還會陷入苦戰。如果配合創新的模式,比如聚焦都市白領、打造快速時尚、多渠道零售,轉型就會居高臨下。所以,戰略轉型的成功,從根本上講,有賴于模式創新的成功。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副院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