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文化是金融健康發展的源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 14:04  《中國金融》

  中國金融出版社總編輯、《中國金融》雜志主編 魏革軍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對金融業而言,文化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它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源泉。

  金融文化是一般文化屬性與金融屬性融合的體現,是制度規范、管理理念、思想精神的總稱。與其他文化一樣,金融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廣泛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歷史傳統,不同的政治體制,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從文化的視角看金融,有助于我們了解一國金融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世界上金融管理模式和金融體制之所以紛繁多樣,諸如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金融制度都有自身明顯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的差異。文化可以彼此學習、借鑒和吸收,但不能完全移植。隨著國際經濟聯系和交往的增多,不同文化雖然出現了一些趨同現象,但并不能改變各自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金融文化的差異決定了不同經濟體的金融治理結構和風險偏好。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各主要經濟體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美國金融體系到目前仍未恢復元氣,歐洲一些國家金融體系受到的影響相對較輕,而中國金融體系雖然受到間接影響但仍保持了正常的融資功能。中國金融體系為什么能夠避免亞洲金融危機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人們往往從金融結構差異、發展階段不同、創新程度等方面去分析,卻很少從歷史文化角度去看待。實際上,文化對于金融的影響比我們料想的要大得多。這也是一些國家危機頻仍的重要因素。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金融業無論是發展階段還是創新層次都有明顯差距,但落后并不意味著可以自動免疫。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進行了外匯體制改革和其他大規模的市場取向改革,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又進行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果斷化解了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極大提高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免疫力。在每次危機之前,均能采取恰當的政策與改革措施決非偶然,其背后一直隱含著一種力量,這便是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先進的文化是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的源泉,它猶如一根紅線貫穿于金融發展的過程之中,具有自覺的思想糾偏機能,使金融業在各種錯綜復雜的形勢下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從這種意義上講,沒有任何東西比文化的缺失和扭曲更為可怕。我國金融文化蘊涵著許多積極和先進的因素。在過去30多年中,伴隨著我國金融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金融文化逐步形成。憂患與責任、包容與開放、漸進與穩健日益成為我國金融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并成為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動力,非常值得我們思考、挖掘、總結和提煉并加以弘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金融奇跡,重要原因在于我國金融文化中蘊涵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是基于對金融業高風險特點和金融運行規律的清醒認識,是管理當局和金融機構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的一種自覺的防范意識和預見意識,更是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在當代的積極體現。憂患意識充分體現了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為金融自身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正是清醒地看到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金融體制轉型中的缺陷以及現代金融業潛藏的各種風險,我國才得以持續地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中央銀行體制的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金融分業監管體制的形成以及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都表現出一定的預見性,體現了憂患意識。從文化的淵源看,金融文化中的憂患意識深深植根于我國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中。中華民族飽經風霜和磨難,一些傳世古訓諸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表現為強烈的責任感和能動性。強烈的憂患意識,使我們能夠及時總結金融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利弊得失和潛在風險,適時進行改革,從而推動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

  包容性是中國金融文化的另一個明顯特征。包容意味著共存、共贏、多元和開放。對于經歷了長期計劃經濟的中國而言,金融制度的每次變革不可避免地會引發爭論。擱置爭議,包容各方,重視實踐,勇敢前行,逐步突破成為金融發展中的主流文化。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金融改革開放不動搖,實際上是金融文化包容性最深刻、最具體的體現。這種包容體現了改革和開放的有機統一。實際上,金融改革的過程就是對內開放的過程。這些年來,我國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體系,逐步改變了單一的金融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市場主體結構,給每個社會主體公平參與金融活動的權利,并充分享受現代金融發展的便利,這是對包容性最好的詮釋。我國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從引進資金、引進管理技術到引進金融戰略投資者,都體現了包容。包容,豐富了我國金融文化的內涵,也為傳統的金融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包容,才破解了一個個金融難題,不斷取得改革的新進展、新突破;正是秉持虛懷若谷、兼收并蓄、合作共贏的態度,才使我國對外金融合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漸進性思維在中國金融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漸進性在我國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也符合科學方法論的要求。回顧中國金融業改革的歷史,幾乎每項重要改革都將漸進性確立為基本原則。漸進性是適應金融環境復雜性和我們認識局限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工作方式。這種改革思維和模式不同于激進式的休克療法,是在遵守社會主義憲法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的市場化改革,強調利用已有的組織資源推進改革,強調改革、發展與穩定相協調,強調社會、市場和公眾的承受力以及對改革的駕馭能力,強調增量改革。這樣的改革在經濟學上也稱為帕累托改進。金融改革中的許多案例,諸如匯率雙軌制、商業銀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并存制度、信用調控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制度等等,都體現了改革的漸進性。

  我國的金融文化深深植根于我國核心的價值體系。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擁有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中國傳統價值思想的有機統一,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開放性。在這樣沃土上生長的金融文化具有豐富的底蘊,有堅韌的生命力。多年來,我國在借鑒國際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規則、理念、理論、方法、技術和慣例時,始終堅持科學的態度,注重在消化吸收基礎上與本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既認真了解、研究、遵循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發展的普遍規律,借鑒和吸收他國金融發展的經驗和成果,同時,也堅持從實際出發,探求我國金融發展的特殊規律。我們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的金融理念,改進我國的金融治理和經營管理,同時緊密結合我國政治文化特點,加強有效監督和制衡。

  當然,我國的金融文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國內金融機構依然存在一些明顯行政化傾向,官本位思想還比較嚴重。應當說,經過多年市場化改革后,金融機構的市場本位思想已基本確立,但對行政級別的依賴、對行政區域的依賴以及對“大一統”的依賴還相當流行。行政級別作為一種體制設置和制度安排在金融領域普遍存在,模糊了職位晉升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金融家成長的環境以及市場統一配置資源的效能和區域金融合作。我們過于依賴傳統的金融機構和手段,創新型的自主金融品牌相對短缺。另外,一些金融機構對大企業、大項目過于倚重,信貸文化和信用環境也有待改善。

  金融文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現代金融文化具有廣泛的國際性,文化的交流比物質商品的交換更為重要,應當在傳播先進文化理念、加強國際溝通和促進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和金融制度過程中,加強金融文化建設,可以彰顯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在國際舞臺上,我們不僅要展現巨大的市場,還要提供豐富的文化,通過政策協調和有效溝通,讓海內外充分了解我國金融文化的深刻內涵,不斷提高文化的影響力。通過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合作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增加我國在國際金融舞臺上的聲音。同時,創造更多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品牌,為提高軟實力奠定資源基礎。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生產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新聞出版作為金融輿論傳播媒介、金融文化傳承載體,既承擔著宣傳國家金融方針政策,為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重任,還肩負著傳播金融知識、弘揚先進金融文化、提高廣大金融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使命。金融新聞出版工作是金融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和傳播先進金融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作為先進金融文化的基本載體之一,金融新聞出版業是先進金融文化的創造者,是為社會提供金融精神產品的產業。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金融新聞出版業應適應文化產業改革發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為繁榮金融文化、促進金融事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