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樓市的持續低迷,開發商想盡各種辦法推銷房子。很多城市推出“購房入戶”政策來吸引更多人買房。然而,這一政策如果大規模放開,將給城市帶來不可預計的壓力
文/牛 刀
在所有房地產問題中,購房入戶
可能是最難分清是非的。主要原因是,戶籍管理制度設計本身就不具備前瞻性,并且有意無意地束縛著生產力,給中國的城鄉之間設立了一個藩籬。從社會發展的眼光來看,這種設置城鄉之間身份歧視的制度本不應長久。但是,需要多少時間能夠得到改變,是誰也無法預料的。
戶籍制度制約人口流動
從戶籍管理的屬性來看,戶口也是一項政府的公權。像所有的公權一樣,戶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因為城鄉之間的差別,給戶口附屬了價值。這種價值是不可買賣、不可流通的,否則,就是違法的。但中國的現實是,因為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有的城市入戶門檻比較高,有的城市比較低,高低之間的這種落差,決定了戶口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附屬價值。
中國的戶籍是不可以自由流動的。在鼓勵農村人員向城市流動時,缺乏體制保證。因為戶籍的設置,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人口也不能隨意流動,不僅導致了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許多問題上的身份歧視,也影響了城市人口、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
由于體制上的缺陷,給戶口附屬了價值,導致很多城市在吸引資金、吸引人才方面,附贈戶口準入。如果政府這樣做,法律是不可追究的,但前提是,戶口準入必須以公權對公事。嚴格地說,政府在出臺相應戶口準入辦法時,應交人大通過才能執行,因為政府不是立法機構,只是執行機構。對任何一項公權的使用,都要有法可依。
戶籍制度滋生腐敗
由于戶籍管理有特定的意蘊,是一種公權,因此,戶籍管理部門就有了某種特權。現在,戶籍管理是獨立的,不與納稅憑證和社會保障掛鉤。所以,戶籍在推進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方面,已經成了一種累贅,它的存在其實就起到“管、卡、壓”的作用。但是,如果現在就取消戶籍制度,城鄉之間巨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落差,會導致某些城市人口爆炸。
現在很多城市推出的購房入戶政策,其實是把公權的附屬價值,補貼給房價。如果我們是一個很發達的國家,政府對戶籍也不存在管制,在這個前提下,購房入戶是人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問題是,在現有的戶籍制度下,政府把戶籍作為一項商業行為的附加條件在使用,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買賣公權。一個國家,到了政府的公權都可以買賣的時候,官員的腐敗也就不可避免。
中國的腐敗,很多都是體制造成的。官員一旦掌控了某種權力,就難于抵御來自各方的巨大利益誘惑。因此,很多經濟學家曾經呼吁取消戶籍管制,消滅城鄉之間的差別,促進城鄉之間人員、信息、資金的流動。從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上看,這些呼吁無疑是正確的。但從中國目前的國情來看,戶籍制度還不能在短時間內取消。所以,戶籍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即使把腐敗問題放在一邊,單純談購房入戶對目前樓市的刺激效應,也是微乎其微。
中國國情不適合購房入戶
深圳曾經在寶安、龍崗兩區實行過五年的購房入戶政策,最后被迫取消。當時,深圳市政府在寶安、龍崗兩地實行購房入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刺激樓市,而是因為與特區內相比,寶安、龍崗兩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員普遍以短期流動為主,長期定居的人口很少,對當地的商業、消費、教育、醫療等都有影響,當然,對樓市的影響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深圳市在這兩個區推行了購房入戶政策。
深圳市在推行了這項政策后,對于樓市的刺激效應并不是很明顯。而且,在入戶人員的結構上普遍存在幾大問題:一是文化結構不可控,很多入戶人員文化程度很低;二是年齡結構不可控,很多人讓自己的父母入戶,增加了城市社會保險、醫療等負擔,與一個創業型的移民城市的要求不相符;三是戶口私下買賣不可控,那幾年,寶安、龍崗私下買賣戶口成風,敗壞了社會風氣。
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曾說,購房入戶增大了城市的管理成本。每個城市的人口規模與這個城市的負載能力應該協調起來,城市發展也要有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從中國一二線城市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城市存在人口密度過高的現象。世界上也有很多城市像東京、曼哈頓,人口密度也很高。但是,那些城市的社會財富分化沒有中國這么嚴重,而且他們的社會保障水平也堪稱世界一流,人口多一點、密度大一點,不會發生社會性不穩定因素,對經濟發展也有好處。
購房入戶對樓市刺激不大
目前,一些主要的二線城市在強行推行購房入戶,可以說,真正因為戶口原因買樓的,在整個購買群體中不會超過10%。因為附帶了戶口,如果買樓者自己又不需要,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委托中介把戶口賣出去。長此以往,老百姓會非常不滿。而且,二線城市的公共設施、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的負載能力都有限,一旦大量的人口購房進城,對城市的就業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從這些推行購房入戶的城市來看,地方政府基本屬于“病急亂投醫”狀態。他們并沒有認真思考為什么樓市會發生今天這個狀況,房子為什么賣不動,土地為什么拍不出去。而是首先想到還有哪些權利可以變現?如果要解決樓市的根本問題,不從問題的根兒上去解決,是很可怕的。因為購房入戶不僅僅會導致腐敗,而且也破壞了社會制度,讓政府由“裁判員”變成了“運動員”,赤裸裸地自己下場踢球。
事實上,二線城市即使實行購房入戶政策來刺激樓市,也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二線城市樓市的根本問題,是前期炒作過度,地方政府為了賺錢,瘋狂供應土地,缺乏基本規劃,從而導致整個樓市供過于求,產品積壓嚴重。這種情況下,一定要遵循經濟和價值規律,讓市場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買賣政府公權的方式來托市,結果只會讓事態變得更嚴重。現在的問題是,真正對戶口有需求的人,不一定有支付能力,也買不起房子;而真正買得起房子的人,對戶口又沒有需求。
只有降價銷售才是目前中國樓市難以回避的選擇,地方政府任何的公權價值,與目前市場期待的房價下調預期相距甚遠。既然政府的公權都能買賣,依據商業規律,購買者有權評估其是否具有價值,有多大的價值。如果戶口在市面上只值三五千元,沒有哪個傻瓜會為了這一點小利去買一套價格昂貴的房子。
再說,政府制定經濟規劃,一定要有戰略眼光,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很多矛盾的爆發,就是長時間形成的。在缺少民主的體制下,一旦爆發社會矛盾就是大矛盾。購房入戶也是這樣,一旦很多城市人口出現爆炸,幾千萬人就地失業,那將是什么后果?地方政府只顧幫開發商賺錢,而犧牲一個城市的長期發展,不但不值,而且風險巨大。
推出購房入戶政策的城市
購房入戶政策曾是拉動樓市的法寶,最早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我國房地產市場。“吃螃蟹者”是處于一線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之后更多的城市跟進效仿。此后,由于購房入戶政策導致城市人口過快增長,并帶來了教育、社保負擔等問題,再加上房地產市場進入繁榮期,不少城市取消了這一政策。
2008年下半年,全國樓市遭遇“嚴冬”,很多地方再次祭起“購房入戶”大旗。最早調整政策的是杭州,實施范圍由原先的特別區域擴大到主城區,落戶主城區的購房標準最低為80萬元;2008年12月12日,成都市實施購房落戶新政;2009年1月19日,武漢市發布購房落戶新政細則,對購房范圍、落戶條件、新舊政策適用的界定等問題進行了明確;2009年1月20日,重慶也出臺政策,規定在主城區購買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上商品房,可將戶口遷入主城區;牛年春節一過,天津市調整了藍印戶口管理政策,決定從2009年2月4日開始,申辦天津市藍印戶口購房款由原來統一的100萬元不同程度地調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