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 華強)通貨復脹是個什么東西?央行日前發布的2009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里,有一篇名為《正確認識價格指數》的專欄文章就提到了這個經濟學名詞。
央行說,衡量一個國家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指標有很多,在判斷價格形勢時,除了正確認識價格指數(指CPI),還要注意區分通貨緊縮和去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和通貨復脹。
一方面,GDP下滑、CPI連續三個月為負,大家對是否處于通貨緊縮感到茫然;另一方面,天量的貨幣供應量出來保經濟增長,大家又對未來存有通脹擔憂。就在這樣的“尷尬”時期,央行拋出“通貨復脹”論。
“通貨復脹”這個名詞冷僻甚至可以說是有點突兀,冷僻得就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王自力、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這類精通金融學的專家們,對此都只能是“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
也許是為了不讓人生疑這是個自己生造的名詞,央行還特意在后面的括號里標示了英文“reflation”,估計除了專修財經英語的人,沒幾個能知道。
丁志杰認為,央行弄出“通貨復脹”這個新詞,至少反映了貨幣當局對當前貨幣、價格形勢的一種判斷,或者說是一種心態。
價格形勢復雜
2008年以來,在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下,我國CPI走勢出現較大波動。2008年2月同比CPI漲幅達到8.7%的高點,之后漲幅回落,2009年2月開始出現CPI同比為負的情況,3 月,CPI 同比下降 1.2%,4月盡管數據還未公布,但業內預期普遍為負值。
在上一份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 “近防通縮遠防通脹”的政策基調可謂相當明確;一個季度過去之后,央行告誡大家,要注意區分去通貨膨脹和通貨復脹。當前價格形勢的復雜,可能就連央行也難以定調。現在是不是通縮,未來會不會通脹,不確定性顯然在加大。
目前我國同比CPI漲幅已進入負值區間,并且可能持續數月,有學者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通貨緊縮;也有學者認為,主要經濟體央行實行類似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國國內信貸也從2008年11月份開始持續快速增長,未來有通貨膨脹壓力。
復雜的形勢讓央行不敢掉以輕心。央行明確表示,在分析價格形勢時,必須“謹慎判斷”。
就在一年以前,貨幣決策層還在為CPI降低一兩個百分點殫精竭慮;轉眼之間,讓CPI從負值變為零好像都是萬般的艱難。
“至少,央行擔心物價持續下降的風險。”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丁志杰這樣解讀這篇專欄文章的措辭。
當然,單單一個CPI下降,不能說明就出現了通縮;但CPI長久持續地下降,2009年中國經濟保8的任務會愈發艱難,卻是不爭的事實。
回避通脹通縮
在形勢不明朗之前,央行選擇了對通脹通縮的回避態度,倒出“去通貨膨脹”和“通貨復脹”這兩個概念讓市場自己去“猜”。
按照央行的說法,與通貨緊縮時總體價格水平持續下降不同,去通貨膨脹指的是通貨膨脹率的下降,通常在較高通貨膨脹之后發生,此時,許多前期快速上漲的商品價格可能快速回落,但總體價格水平仍在上升,只是上升速度大幅減緩。
與通貨膨脹時價格總水平持續上漲不同,通貨復脹指的是通過增加貨幣供給等方式刺激經濟以走出通貨緊縮,它是在經濟衰退、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后經濟從谷底開始恢復、價格總水平開始回升的那段時間。
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物價持續下滑發生了通縮,那也不叫通縮,那叫去通貨膨脹;未來如若發生通脹,那也不是民眾恐慌的通貨膨脹,屆時可以稱之為通貨復脹。
丁志杰說,看得出來現在央行對物價下滑,是傾向認定為去通貨膨脹的。但令人疑惑的一點是,這么多年來,我們不是一直為高增長低通脹沾沾自喜嗎,沒有通脹哪來的去通脹?
非要說通脹,那也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了,歷經20年,難道還沒有抹平?
其實,現在國內CPI的下跌,很大的因素是國際大宗原材料降價所致,即使央行不搬出“去通貨膨脹”,也不見得就是通縮了。
誠如是,宏觀經濟在復蘇,實體經濟在好轉,根本用不著為通貨緊縮找塊遮羞布,至少目前還不需要。業內人士擔心的是,全球多個央行都在印鈔,未來的輸入型通脹倒是不可不防。要是那時候真通脹了,千萬不要拿“通貨復脹”來說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