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周東飛
針對近來社會對平均工資數據的意見,為了更好地反映工資變化情況,國家統計局已經在著手進行勞動工資統計制度改革,包括對私營單位工資統計進行論證和試點,有關統計情況將及時按照法定程序發布。(5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就社會關于平均工資數據虛高的質疑,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解釋說:“平均工資是反映工資總體情況的指標,它自然不同于每一個人的具體工資水平。此外,還有工資的口徑問題。”根據現有統計口徑,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包括國有、集體等單位的職工,卻并不包括私營企業職工和個體工商戶。4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轉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保部專家的話說:“事實上,目前我國有將近60%的城鎮雇員人數不在統計口徑里面。”同一天的《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2007年年底全國城鎮實際就業人數是2.9億人,被納入城鎮職工工資統計的人數有1.2億,而沒有納入統計的卻有1.7億。這個比例與上述人保部專家的說法,可以得到相互印證。
40%左右的統計范圍,很難準確反映出城鎮就業者的工資收入真實水平。早在去年4月份,關于國家統計局將把私企員工納入平均工資統計范圍的消息已經見諸報端。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曾向媒體透露,私企員工平均工資相當于城鎮在崗職工統計平均工資的60%左右。擴大統計口徑的結果,幾乎必然導致平均工資統計數據的縮水。按照一些評論者的看法,平均工資數據虛高不僅讓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而且會使公眾的實際利益受損,因為各項社保金的繳納是要與平均工資數據掛鉤的,水漲船高被看作一個淺顯的道理。但是,工資統計制度改革之后,民眾會不會直接從平均工資數據縮水中受益,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平均工資作為一個統計指標,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是因為還有一系列政策是以其為依據制定的。社保金的征收和發放、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人身損害司法賠償標準的確立,無一不與平均工資數據相關。如果現有的掛鉤格局與比例關系不變的話,平均工資水平的下降對民眾而言可能算不得一件好事。僅以最低工資標準為例,盡管各地對于最低工資標準的計算方法各不相同,但是按照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最低工資規定》,最低工資標準的范圍應該在平均工資的40%-60%之間。有這樣一個比例關系存在,平均工資數據的下調顯然有可能導致最低工資標準的滑落,這對低收入群體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現在我們似乎一下子陷入了改革還是不改革的兩難悖論之中,其實不然。統計數據的靈魂是真實,無論是主觀原因導致的水分,還是客觀條件造成的失真,都是必須革除的弊病。日前公布的《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要求,領導統計造假嚴重將被開除。這一規定廣受好評的事實表明,統計求真應當成為不用探討的常識。在這樣的常識之下,以擴大統計口徑為突破口推進勞動工資統計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同樣無需探討。與此同時,為社會的公平正義計,一系列配套的改革與更新應當同時啟動。在平均工資數據更加真實的同時,社保金的征收與發放、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和人身損害司法賠償標準的確立,都應當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并與平均工資建立新的比例關系。
追求統計數據的真實,與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之間,并不存在實質上的悖逆。在推進勞動工資統計制度改革的同時,避免由民眾承擔因此產生的改革成本,顯然需要用系統化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