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教育公平是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毛杰的建言獻策,使人們看到了一位知性中學校長內心的正義與熱誠。
毛杰說,現行的高招制度是教育部通過計劃分配的形式,確定各高校在全國各地的招生名額。但這個名額并不以各地的考生數量為基礎來確定。由于全國高等教育資源設置不平衡,一些人口大省的高校遠遠滿足不了本省的高考考生。以2007年為例,河南省的考生為79萬人,一本理科的錄取率僅為5.82%,文科為2.35%,遠遠低于全國其他省市。這一現實不但使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素質教育難以推進,給家長和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滋生了“高考移民”等社會問題。
毛杰掌管的鄭州外國語學校,不僅教學質量高,而且具有獨特的氣質和氛圍,在河南可謂大名鼎鼎。
本期《管理學家》特邀主編楊建國在兩會期間對話毛杰,為您呈現一個知性、睿智的中學校長的教育經和管理經。
楊建國:在今年的兩會上,您針對教育部在高校招生不公平問題提出了批評,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是什么促使您這樣做?
毛杰:簡單的說,是一種使命感。我從事中學教育工作將近二十年了,越來越感受到全國重點高校在招生名額分配上的不公平。一個成績中等的考生,在河南可能連本科也上不了,在北京、上海卻能輕輕松松上重點大學。這樣就使公眾(特別是人數多、考生多的省份)產生嚴重的不公平感,致使考生多而錄取計劃少的地區的應試教育痼疾更難以根治,妨礙素質教育實施。同時也促生“高考移民”,影響社會穩定,有悖和諧社會的主旨。
因此,我在人代會上建議把全國重點高校的招生計劃拿出一部分根據各省市考生數,按比例向各省市投放,并逐年增大這個比例,促進教育公平。
楊建國:作為一所名校校長,您眼中的一流學校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標準?
毛杰:我認為一流的學校應該是文化氛圍一流、教職工素質一流、學生素質一流、管理一流。
一流的學校需要關注學生的升學成績,但更要關注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升。既注重學生的近期目標——升入理想大學,更注重學生的遠期目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將來走入社會成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公民,在中學階段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礎,即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待人接物的禮儀禮節,惜時用時的行為習慣,積極進取的健康心態,良好的心理品質等等,這些是在中學階段在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中耳濡目染熏陶出來的,是良師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引領出來的,是在學生自理自治、永不言敗的競爭中歷練出來的。所以,一流的學校應該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是全面卓越、和諧可持續發展的。
楊建國:鄭州外國語學校作為河南省的一所名校,深得學生和家長認可,請毛校長談一談學校的崛起歷程。
毛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針對我國外語教學水平低、國家急缺精通外語的外交外經貿人才的現狀,周恩來總理指示要興辦“外國語學校”,于是一批旨在培養高水平外語人才苗子的外國語學校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創辦。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1983年鄭州外國語學校成立。建校之初的鄭州外國語學校是個默默無聞的薄弱學校,經過外語人艱苦的奮斗和努力,九十年代以外語突出、文科優勢明顯而嶄露頭角。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隨著對人的成長規律認識的加深,隨著對基礎教育根本任務的進一步明確,外語學校的發展醞釀著新的突破。九十年代末,我們把辦學目標鮮明地確定為“文理兼長,外語突出,全面發展”,同時,把學生的素質培養目標集中在三個方面:使學生具有強烈的進取意識,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及初步的獨立獲取新知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文明守法的行為習慣及高尚的品德。
鑒于國家科技人才、創新人才的匱乏,2004年我們又提出了“強化與突出學生的科學素養與理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新目標,在學生平均分班的基礎上,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理科實驗班的嘗試。第一屆實驗班就大獲豐收:在2008年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一等獎27人,二等獎37人,5人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決賽(均獲得全國銀獎);獲得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6人,二等獎3人;獲得電腦制作大賽一等獎3人,二等獎4人。2009屆競賽類獲獎學生中有43人獲得競賽類保送生資格。
2010屆學生在鄭州市學科競賽中成績突出:化學前8名均為外語學校學生;物理前10名外語學校占5名,前20名外語學校占10名,呈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如今的鄭州外國語學校,真正實現了“文理兼長,外語突出,全面發展”的辦學目標,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全面發展、外語能力突出的預備英才。
楊建國:“外語突出”就是鄭州外國語學校的特色嗎?
毛杰:特色,是一個學校在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根據本校實際,經過長期辦學實踐而形成的獨特的、穩定的、優質的辦學風格。
特色,是學校發展的生命力,形成、保持和發展特色是學校永恒的主題。當前,國家在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化。教育均衡化的要義是所有學校都能提高教育質量,使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溫家寶總理在研究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會議上指出:“我們要重視教育資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學校辦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學校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風格。”教育均衡化并非不要特色教育,若每個學校都能辦出特色,恰恰是教育最大的公平,是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最終目標。
我校外語特色鮮明。在外語教學中實行小班化授課,采用以國外原版教材為主的多種教材,從“聽說讀寫譯”多個維度設立外語能力的標準,確保學生外語實際運用技能的提高。學校常年聘用外籍教師,以口語課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以師生對話溝通思維,以討論碰撞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異同。經常性的舉辦國外語言夏令營,學生在居住家庭中感受所在國的語言和文化。把外語角、外語演講、校園外語等活動日常化,創設濃郁的校園外語氛圍。學生的外語水平之高得到廣泛認同,2008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榮獲一等獎的多達20人,多名學生參加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舉辦的“模擬聯合國大會”,榮獲多個獎項。
外語能力突出是外語學校的特色,但外語學校的特色決不僅限于此。外語學校培養的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復合型預備人才,學生既要繼承東方優秀文化傳統,又能接納西方現代科學理念;既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又擅長縝密的理科思維——這才是外語學校特色的準確詮釋。
楊建國: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化對人才提出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您在這方面有哪些探索?
毛杰:國際化要求中學生不但要在思維上緊跟世界形勢發展的節奏,學會把握世界發展的走向,還要有國際胸懷,以全球和全人類為思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跨越國界的廣闊視野看待社會和人類的發展,注意培養國際交往、與人合作的能力,努力進行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始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成為時代發展的主人。
記得愛因斯坦在紀念美國教育300周年時說:“如果一個人忘掉他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么留下的就是教育。”我們理解教育決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應該是學生心態、習慣、品德、修養、進取精神、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
為此,我們實行全寄宿制下的三全管理(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化),提升學生“做人做事”規范的素養;推行優化教學活動,發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外語教學的實踐性,強化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系列化的德育活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發揮校園文化的顯性和隱性育人功能。
我們充分利用全寄宿學生在校時間長的特點,開展五彩紛呈的活動,為學生心智發展、特長培養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和空間。比如我們通過校園文化藝術節、成功人士講座(2008年先后邀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道格拉斯?奧謝洛夫,北京大學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軒,科學家徐邦年、張孚允等到校作報告)、學生校園百家講壇、校園吉尼斯挑戰賽、學生到山村小學送課下鄉、走進鄭州市社會福利院、到盲聾啞學校開展幫扶等活動,營造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全面素質。
楊建國:教師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教師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辦學水平,您在提升教師能力上做了哪些有成效的工作?
毛杰:名校的確要靠名教師支撐。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教學”之道,探索從重教法到重學法的嬗變。
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熱愛學習,在于讓學生學會學習,形成體驗,掌握方法,課堂改革是要通過教師“教法”的改變,促進學生“學法”的改變,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葉圣陶語)的目的。
我們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提高和教學實踐結合在一起,僅2008年組織教師到美國、英國、新加坡、上海、天津、南京、深圳、廈門等教育發達地區學習達300余人次。2008年7月,我校承辦了“中國科協科教合作共建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教師培訓,來自全國60多所示范性高中的700多名骨干教師和我校教師一起上課、研討,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與方法。
實踐使理論具體化,實踐使理念明晰化。教師必須“以學論教”,教學必須“先學后教”,既是學校教師的共識,也是教學的反映。
為使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優秀教師,使每一節課都成為優質課,我們堅持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關注學生、注重學法的“新授課”、“習題課”、“講評課”、“復習課”等模式已從少數教師的優質課變為多數教師的常態課。
這一系列舉措大大促進了教師的成長,近五年來我校有6人榮獲全國優質課大賽一等獎,21人榮獲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楊建國:校長肩負著重要的管理職責,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管理之道?
毛杰:教育是“慢”的藝術,不能急功近利,但是學校工作必須精細化,任何疏忽和懈怠都會造成教育的失敗。我校的管理以“嚴、細、深、實、快”為特征,追求高效與和諧。
高效,必須使管理網絡化、日常化。我們通過校工作歷,處室、年級、教研組工作歷,周工作安排,日工作記錄等,細化每一個工作環節。
高效,必須使工作落到實處。我們通過校長辦公會、行政會、處室年級例會,實行三級督查,落實每一項工作內容。
和諧,是認同一種價值追求。我們把“四干”精神(能干、肯干、多干、干好)作為教職工的行為準則。
和諧,是靠愛來支撐的。愛心就像磁鐵一樣,會形成層層傳遞的巨大磁場,具有較強的凝聚力量。想讓一個校園充滿融融的愛心,作為校長,就應成為愛的磁極。
“播種愛,就會收獲愛。”班子精誠團結,學校關心教師、教師愛護學生,學生信任學校……愛,讓學校成為了師生們美好的家園!
楊建國:在您看來,女性管理者和男性管理者管理風格的差異在哪里?這種特點是不是更適合教育行業的管理?
毛杰:一個優秀的教育管理著,必須在高度使命感的前提下,對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對青少年的成長規律有深刻的認識。作為一名女校長,在工作上和男性是沒有什么太大差別的,但是我覺得,女性那種與生俱來的細膩、細心、周全、周到假如能發揮到極致的話,就可以讓周圍的人們感受到更多潤物細無聲的內在力量。
教師,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個“自由職業者”,教師的工作成效,更多的依賴于其個人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中學生是一個成長變化的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需要無數個、無數次教育細節的積累。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致與柔和,使她更易發現學生和教師的細微變化,更易捕捉教育的實際,使她與教師和學生更易溝通,更易產生“春風化雨”的效果。
楊建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很特別的行業,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您如何理解作為一校長所肩負的責任?
毛杰: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我們幼小時所受的影響哪怕極小極小,小到無法覺察出來,但對日后都有極其深遠的作用。這正如江河的源頭一樣,水性極柔,一丁點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發生根本改變。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基礎,可持續發展力的基礎,都是在中小學時期奠定的,所以中學教育要對學生的精神負責,對學生的一生負責。
我深切的知道,一個學生對于一所學校或許只是千分之一,但對于一個家庭,他就是一切,就是全部。投身教育,只能以充滿陽光的心做充滿陽光的事業。我一直堅持厚重樸實、學問人品并重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盡可能為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以師生的共同發展去實現學校的發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