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于華爾街的金融海嘯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席卷全球,并且將一些本身相當健康的經濟體裹挾進來,美元體系是根源。因此,許多人對這一目前主導國際儲備和結算的貨幣體系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評。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一個月前發表文章,呼吁建立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的“世界貨幣”,可以說是這種質疑聲音的最典型、最有權威性的表達。
我們知道,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中介,是物與物交換的橋梁。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在性質上與貨幣很相似,那就是語言——它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中介。因此我覺得,對“世界語言”的來龍去脈作一點分析,可能會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世界貨幣”的認識。
今天的世界通用語言毫無疑問是英語,同美元一樣,這也主要是美國的國際實力所決定的。同美元一樣,英語成為事實上的“世界語”,會給英語國家帶來許多利益,并對非英語文化造成壓制。甲殼蟲、滾石和U2的聲音之所以飄響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除了他們確有天分外,恐怕與他們唱的是英文歌有莫大關系。
在英語之前,西方世界倒的確長期存在過一種不同于任何國家的民族語言的“世界語”——拉丁語。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也是基督教的神圣語言。直到19世紀之前,拉丁語一直都是歐洲不同民族上層階級溝通的唯一語言。然而奇怪的是,即使在羅馬帝國時代,拉丁語也不是任何人的母語,它實際上只是一種書面語言,沒有一個人會在家里與自己的母親說拉丁語。這有點像古代東亞世界里的文言文,往來于書信,卻沒有一個人會在日常談話中將那些典雅難解的之乎者也掛在嘴上。
在語言的領域里,拉丁語和文言文倒很符合希望在貨幣領域里落實的理想——它們都是一種不依附于任何特定國家和特定民族的并為所有人接受的交流媒介,因而具有很強的中立性和公平性。
我剛才已經說過,在現代,通行世界的語言同貨幣一樣,依附于這種語言背后的國家實力。但在過去卻不一定如此。剛剛發現了新大陸的西班牙帝國稱雄歐洲的整個16世紀,西班牙語毫無地位,卡斯蒂亞王室中甚至有好幾任西班牙國王根本就不會說西班牙語!被喻為“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19世紀,歐洲大陸上通用的高雅的外交語言是并不能算強盛的法國人使用的語言……由此大概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物與物還是人與人,交流媒介——可以視為某種“軟實力”——的轉換總是要比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變遷滯后一拍。
回到錢的話題上來,以前中國人形容財富的時候,最習慣使用的就是“黃金美鈔”。將“美鈔”與黃金并列使用,可見它在人們心目中的閃光地位。其實,作為一種古代的世界貨幣,黃金更像拉丁語和文言文,它們都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并非人為“發行”的。120多年前,一位名叫柴門霍夫的波蘭醫生曾經獨立創制出一種名副其實的“世界語”(Esperanto),這可能是倡導現代“世界貨幣”在語言領域里最精確的對照物了。
但遺憾的是,舊的自然形成的世界語——拉丁語和文言文——在近現代以后被一往無前的歷史車輪拋在了身后,就像金本位的終結;新的人造的世界語則從來就沒有走出過學術界,在現實世界里真正被使用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