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看中朱琦哪一點,明顯到無需回答。馬對他寄予的厚望是,把從無到有的魔術再演練一次。
那么開始。如何在風暴中穩住一家底盤不見得扎實的老銀行?招行團隊接手后,隨即發現了永隆在金融風暴中暴露出的損失和漏洞。“特別是在市場交易、投資方面,是影響永隆去年業績的主要方面。”朱琦說。調整管理的同時,為了防止類似恒生銀行擠兌的事件發生,招行安排了永隆專項應對資金,同時對內承諾180天內不裁員。
“我們的一個既定目標,就是頭3個月要保持穩定。”招行在總行層面成立了整合領導小組,副行長張光華任組長,朱琦任副組長,戰略發展部許世清及總行其它幾個部門的總經理組成專職辦公室,協調總行和永隆的資源整合。同時,還外請了波士頓咨詢公司,給永隆整合做下一步方案。
香港大大小小的銀行有300家之多,港人最為熟悉和接受的內地銀行也不過是中銀香港和工銀亞洲。進駐之后,招行對永隆的自我介紹要從最基本的身份和文化開始。“我們對招行的文化進行了大規模宣傳,讓所有員工認識到新的股東是中國第六大的商業銀行。”朱琦說,向員工和客戶介紹招行,描繪永隆融入招行后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整體戰略,是前100天過渡期里做得最多的事。
2009年1月8日,招行與永隆開了個高規格酒會慶賀永隆平穩過渡。隨后,3個月的平靜被打破。朱琦按照批發、零售等主要業務領域,將永隆劃分成7個獨立核算的利潤中心,把盈利要求層層細分到每個人。第一次內部工作會上,朱琦明確跟永隆員工說:“我也不是老板,我也是打工的,做不好我也要丟這份工作,所以我對你們的要求也是一樣。”
連同仍在永隆工作的伍氏家族第三代成員在內,永隆銀行的老員工們從這句從未聽過的話里,感知到了快節奏整改的發生。永隆被要求,業務與風險要分離,業務前后流程要區分。以前既做業務又管風險的,被明確劃分為只做風險控制;做業務的人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盈利壓力。在招行方面,對永隆的支持也被列入對各分行的考核,根據其給永隆帶來的收入計分。招行戰略發展部部長許世清舉例說,如果一筆由永隆的貸款是由上海分行推薦過來的,那么這筆貸款則會同時計入上海和永隆的業績。
4月6日,合并后的永隆在香港德輔道西開設了第37家分行,銀行店招仍是“永隆銀行”,LOGO已經換成了招行的。按照計劃,永隆今年總共將新開3家機構,另外改造3家原有機構。朱琦希望,永隆在香港的網點布局達到50家。除了配合招行業務聯動,朱琦對永隆的獨立發展也有所期待。永隆銀行現在基本上將近14%的資本充足率,貸存比例也才50%左右,有大量的資金來源。而借助招行的背景,以往只面對本地中小企業客戶的永隆,也開始嘗試打開優質藍籌公司市場。
招行可給不了朱琦另一個14年。“一年初見成效,三年高速發展,五年收購整體成功。”在朱琦的工作日志上,每一個時間點旁邊都標注有明確的財務要求。
這個期限,足夠永隆真正與招行發揮協同效應,抹去那363億港元高價給招行帶來的影響嗎?
“他(馬蔚華)給了自己一個很寬松的期限。”安邦集團首席分析師陳功認為,招行并不是一家強大到隨時隨地可以擺平永隆的銀行。真要有協同效應的話,3年——而不是5年——就該看出結果。“我不知道招行董事會會不會給他這么長的時間,我也不太清楚投資者會不會同意他的規劃。”
來看看招行的偶像,以并購見長的全球最佳零售銀行匯豐的歷史。匯豐同樣在1980年借美國經濟滑坡的時機,以3倍PB高價收購了當年巨虧的美國海豐銀行(Marine Midland Bank)51%的股權,并于1987年收購剩余的股權。海豐在匯豐手中轉而盈利,整合完成后,匯豐銀行美國分行成為美國第十大銀行。
“3倍PB(市凈率)收購成功的肯定有,不成功的可能更多。”分析師邱志承說。永隆會是另一個海豐嗎?這個問題應該問問朱琦。
抵御:創新者的脆弱
不管是發力私人銀行業務,還是收購永隆,馬蔚華深知,他必須不斷為招行的零售業務加碼,才可能鞏固已經打下來的江山。眼下,國內各家銀行的零售業務品類已經高度同質化。除了信用卡業務,各家在理財方式、中高端客戶劃分與服務細節上,都已經嚴重趨同。
要走在前面,中型銀行付出的代價更大。現在,招行的后臺數據系統處理速度已經跟不上暴增的發卡規模。中小銀行的先天弱勢在此時顯現出來。“每天進卡量那么大,又要審核授信,客戶服務什么的又要跟上,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綜合數據,包括信用額度的管理,那確實需要終控臺強大的功能,所以終控臺慢了,跟不上前臺的發展,越往下走,會越不行。”劉建軍說。
信用卡跑馬圈地的年代必須結束。2008年起,招行有意識地調整其零售業務的招牌產品信用卡的經營戰略——不再一味追求發卡量。比起2007年上半年416萬張、下半年617萬張的新增量,2008年上半年招行只發了314萬張信用卡。招行北京分行私人銀行中心總經理曾郁苒說,招行現在全國有將近3000萬信用卡客戶,如果你沒有很好的服務與風險控制,一是滿足不了這3000多萬人的需求,二是透支和惡意欠款的風險會越來越大。“所以現在招行信用卡的重心已不放在拓展客戶群上。”
而對現有客戶個人理財需求的滿足,成為招行零售的重心。除了向高端私人銀行業務拓展,今年4月,招行在原來的50萬元資產金葵花客戶和1000萬元私人銀行客戶級別之間再細分出500萬元級別的“金葵花鉆石”客戶群體,架構起金葵花的細分客戶梯隊。這些客戶,正是消費西藏信托、招商信諾及永隆可提供的境外理財產品的最終對象,也是招行中間業務收入的最大利潤奶牛。
劉建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7年我光是理財業務就賺了32億元。就算市場不好,去年我還賺了20多個億呢。這個收入可不是貸款換來的,貸款息差現在是1個點,你放貸1000億,一年也就賺10個億。一個銀行放1000億貸款容易嗎?招行一般一年就千把億、900億左右的貸款。但是我光是做財富管理就貢獻了20多個億的收入,還沒有風險呢。”頓了頓,他又強調一回,“一點風險都沒有。”
但是,盈利模式與結構的調整并不能掩蓋招行內部人才流失之憂。2004年,有“馬蔚華第二”之稱的招行常務副行長陳小憲離開,到中信銀行出任行長,并帶走了原招行總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曹彤,到中信銀行任行長助理兼零售銀行總經理。招行的金葵花理財服務正是由曹彤一手推動。兩人進駐中信銀行后,大舉推出了中信銀行的貴賓理財服務。2007年,招行另一副行長、“一卡通”產品的靈魂人物陳偉轉投平安銀行任副行長,一年內為平安銀行發出信用卡100萬張。
對此,長于化解刁鉆問題于無形的馬蔚華解釋道:“大家來挖招行的員工,是對招行的肯定。招行骨干員工的流失率不超過3%,普通員工,國外銀行都認為15%以下正常,我們則在10%以下。”
“你要想做一個創新的銀行,做一個走在前面的銀行,必須得承受這些。”他說。
作為“承受”的一種方式,馬蔚華習慣每年春節寫一封信給這群“搶飯吃”的前同事聯絡感情,感謝他們對招行曾經的付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