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9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公布 > 正文
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4月16日全部亮相,其中備受關注的季度GDP同比增長6.1%。從數據對比看,這樣的增速水平似乎難以讓人滿意,不僅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甚至成為1992年中國公布GDP季度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時也給全年GDP“保八”目標抹上了陰影。
其實,對于決策者和市場參與者而言,像這樣以去年同期為基數的同比數據參考價值并不大。目前困擾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在于本輪經濟周期調整是否已經見底。而判斷見底回升的觀察標準是各季度間的環比狀況。
根據有關市場機構的測算,一季度GDP環比較去年四季度增長了6%。誠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所言,中國一季度GDP增長6.1%已經很不容易,總體表現比預期要好。由此,源自官方和民間的判斷都呈現出偏于積極的導向,為調控政策下一步進行重大調整提供了契機。
去年10月份,國際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彼時的調控政策因而以全力保增長為第一要務。從4萬億刺激政策出臺到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跟進,無不以此為追求。這正如針對突發重病患者施以搶救的次序一樣,全力保增長的政策措施能夠使病患脫離病危。但是,當病人體征相對平穩后,重藥猛藥急藥的治療方法就需及時調整,轉而以恢復病人體質與自我抵抗力為醫治目標。挽救危難中經濟體其實也是如此,剛剛公布的一季度相關經濟數據恰恰就表明政策轉折時機已經到來。
其實,過度看重于GDP增速本身就存在問題。畢竟當下的GDP增速主要依賴于財政投入所引致的投資需求維持。這樣的增長模式能否長期持續存在極大疑問。與之相比,內需拉動的消費需求才能夠提供長期增長動力。消費需求所帶動的內生增長能力,能夠自發地創造投資并消滅過剩產能,這就如同病人自我抵抗力得到提升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從本輪宏觀調控政策基調的次序變化觀察,其實已經表明了政策基調調整的必然性。自去年10月份調控政策轉而防經濟衰退后,最早的政策目標順序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然而時至今年2月23日的政治局會議上,該政策次序被調整為“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超越“保增長”成為調控政策的首要目標。遺憾的是,這一變化在當時似乎并未引起各界的過多關注,時至今日,真正落實政策目標次序變化的最佳時機已經來臨,政策調整的時間之窗已經開啟。
如果以“擴內需”作為首要政策目標觀之,未來調控政策將側重于長期經濟發展結構的優化。在具體政策上需當至少包括如下內容:其一,扭轉財政和企業占據國民財富分配大頭的狀況,透過改革財政機制全面再分配體制,實現“藏富于民”,而非“與民爭利”,目標是做到讓公眾“有錢可花”。其二,以醫療體制改革推進為契機,建立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目標做到讓公眾“有錢敢花”。其三,避免讓“保增長”政策成為“國進民退”的借口,加速開放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機制,并建立針對民營經濟的政策扶持,使市場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盡管與四萬億投資等政策的擲地有聲相比,“擴內需”的政策效果也許不那么立竿見影,然而,它卻是讓經濟質量得到實質性提升的不二選擇。從這意義上講,政府應該拿出“擴內需”的信心和魄力,要有對政策效果的耐心,而不再是對于GDP數據的過度追求。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