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適用房的討論首先要“講理”
——“中國到底該不該建經適房”系列評論之一
編者按:中國到底該不該建經濟適用房?這一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隨著前不久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的高調表態,引起輿論和學界的又一波激烈辯論。晨報評論專欄作者、知名旅美學者薛涌為此撰寫了一組系列評論,闡述中國建經濟適用房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晨報評論版今起予以連載,敬請垂注。
□晨報評論專欄作者 薛 涌(發自美國)
茅于軾站出來反對經濟適用房,固然遭到許多網民“不講理”的指責,也獲得了許多同樣“不講理”的支持。這些支持者稱:經濟適用房被實踐證明是失敗的,反對茅于軾的人幾乎都是網上暴民。也就是說,那些支持經濟適用房的人都是在唱道德高調、不懂基本的市場經濟規則,甚至沒良心、蓄意煽動,所以也都不值得認真與之辯論。這樣,他們巧妙地轉移了視線,避免了對經濟適用房的理性討論。
實際上,經濟適用房的問題從來沒有在中國被真正討論過。茅于軾的支持者們口口聲聲市場原則、經濟規律、理性,但他們從來不愿意看一下經驗事實。要知道,我們擁護市場經濟,并不是因為幾條抽象動聽的理論,而是因為我們用生命和血汗為計劃經濟付出過代價,也看到了西歐、北美、日本等市場經濟成功的活生生的例子。尊重市場經濟,并不是尊重幾個教條,而是尊重這種真實的人類經驗。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認真審視一下這些經驗,看看那些在一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的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哪一個沒有經濟適用房?
在西歐、北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幾乎所有國家都有經濟適用房,更有相關的政策支持這些經濟適用房的發展。當然,這些經濟適用房的形式和相關政策都各有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有不同的問題和爭議。但是,我還沒有看到誰能夠找出一個健康繁榮的市場經濟國家徹底廢除了經濟適用房的例子來。如果找不出來,那些標榜著“理性”、“市場”、和“經濟規律”的人,就必須向公眾解釋:既然人類已經有了這么豐富的市場經濟的經驗——包括在市場經濟中推行經濟適用房的經驗,而中國的市場經濟畢竟還處于起步期,甚至還不完全規范,那么我們何以能一下子拋開這么多成功的經驗、自己拍拍腦袋就決定經濟適用房違反了“經濟規律”呢?
從計劃經濟中過來的人都知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不管是多么復雜的問題,都要歸納成那么幾個簡單的條條。你只要站穩立場、高呼口號,似乎什么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一些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即使對計劃經濟深惡痛絕,但是鼓吹市場經濟時也擺脫不了這種簡單化的思維,覺得只要站穩立場、“路線正確”,那么遵守著幾個簡單的條條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了。如果因為年齡原因無力從事細致的經驗研究、知識難以更新,那么說幾句簡單的話還有情可原。但是,那些四五十歲甚至更年輕的人,在這么復雜的問題上還是只會呼口號,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中國需要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需要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其理論內涵、回答現實提出的問題。以經濟適用房為例,二十幾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各有各的經驗,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可以寫成一本專著,都能夠為我們提供不少經驗教訓。我希望那些反對經濟適用房的人,還是多作些具體的研究,提出些具體的意見。在我們這個時代,“老年癡呆”式的市場經濟理論可以休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