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美聯儲與英國、歐盟、日本和瑞士等國央行聯合宣布了總額接近30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貨幣互換協議的風生水起隱約映襯出了國際金融市場私人部門外匯糧草供給的可能“斷流”。
貨幣互換,又名貨幣掉期,是交易雙方使用兩種不同的貨幣,約定穩定的匯率、利率計算方法,設置確定的規模和存續期而進行的資金調換。包括4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的有效期為三年的700億元人民幣/380億阿根廷比索之貨幣互換協議在內,當前各主要國家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從已披露的信息看沒有牽涉到利率,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貨幣互換協議。
正常情況下,國際金融市場完全可以通過私人部門的投融資或拆借活動滿足必需的外匯需求。然而,金融海嘯使國際金融市場籠罩在一場互信缺失、流動性趨于枯竭的黑洞之中,跨國金融機構的信用貨幣創造持續萎縮。由于接近80%左右的國際貿易需要融資支持,因此這種萎縮直接影響了國際貿易的正常活動。各主要國家央行不得不通過貨幣互換協議上場踢球,并填補私人部門流動性供給缺口。各國央行貨幣互換得越頻繁,反映國際金融和貿易市場所面臨的危機和風險越大。
并且,中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大約6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使用權限僅涉及協議雙方,不能惠及其他貿易方,雙方的貨幣互換也不涉及依然身為世界貨幣的美元。因此,貨幣互換雖然保障了協議雙方的貿易或雙邊投融資活動,但也僅此而已;同時貨幣互換協議的雙方央行是否真能把這些互換的他國貨幣用出去,也存在很大的變數,畢竟央行是政府機構而非商業金融機構,貨幣互換只是提供了一種雙方貿易非美元結算的可能。
與中國同其他國家的貨幣互換不同的是,美聯儲和其他四大央行互換的是主要的世界貨幣如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等,從這個角度上講美聯儲的互換在國際金融和貿易市場的外溢效應較大。但這改變不了各國央行的無奈現實。
毋庸置疑,就人民幣來講,貨幣互換增加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活動范圍,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然而,這個作用不可高估。一則人民幣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進程仍有待有效推進,其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阻礙。二則從中國的綜合實力看,尚無法支撐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特別是在當前的境況下,為應對人民幣國際化風險,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劉曉忠(上海 學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