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 媛
G20峰會今日即將拉開帷幕,記者采訪了數位曾在去年11月華盛頓峰會召開前積極建言的全球頂級經濟學家。盡管在細節上有所分歧,但他們在下面幾個問題上基本取得了共識:第一,各國經濟刺激計劃需要進行全球性協調,第二,新興市場國家將在全球經濟恢復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三,定量寬松政策必須有所約束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邁克·斯賓塞:
取得實質性結論可能性不大
懷疑此次G20效果的人不在少數,比如,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前任院長邁克·斯賓塞(Michael Spence)在給證券時報記者的回復中就直言不諱,“我懷疑G20會得出什么實質性結論。” 斯賓塞認為,G20需要關注的不外乎三點:第一,穩定遭受創傷的金融系統;第二,協調全球經濟刺激行動以減慢內需下滑的速度,并且杜絕“免費搭車”;第三,重建向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輸出的金融和信貸。斯賓塞補充說,如果各個國家能在金融系統改革的原則上達成一致,或者為達到監管新秩序設置進程的里程碑,無疑也都是有用的。
德德·伯茨:
應建立信貸保險機制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德·伯茨(Richard Portes)則從全球的角度認定,此次金融危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儲蓄-投資的不平衡和以及由此引發的大量跨境資本流動對金融中介機構造成了壓力。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產能過剩國家的大量儲備造成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在中期,減少全球性不平衡不但需要內需的刺激,還需要各國政府充分接受允許其經常賬盈余下降。”伯茨表示,“為各國建立一個信貸保險機制是解決這種不平衡的關鍵,應促成IMF資本的擴張,提供給各國的大量、靈活和快速支付機制。”在金融監管問題上,伯茨認為,應直接限制金融機構的借貸和杠桿。
菲利浦·蘭:
穩定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機制
都柏林大學圣三一學院國際宏觀經濟學教授菲利浦·蘭(Philip Lane)在伯茨的意見上有所補充,他認為通過儲備增加的自我信貸保險顯得還不夠,應該提出進一步穩定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機制。他指出,新興市場凈負債在下降,儲備在增加,并且都投資外國國債,“這些新興國家經濟都被充分整合進了全球金融系統,它們足以對抗嚴酷的金融環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雙向國際傳輸機制意味著這場關于改革的爭論必須將新興市場的代表納入中心地位。
伊藤隆敏:
要保持積極通脹的預期
接受采訪的專家都同意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總體上是可行的。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伊藤隆敏(Takatoshi Ito)則提出,要保持積極通脹的預期,另外實施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還要有以下幾點注意。他表示,根據日本九十年代的經驗,第一,政府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準確無誤地避免任何形式的通縮發生,通脹率降為零的時候要及時采取零利率;第二,在資產負債表的擴充問題上政府不應有所顧慮,應下血本買下任何傷及金融穩定的風險資產;第三,政府應承認在退出零息宜遲不宜早的時機選擇上的錯誤;第四,中央銀行和財政監管部門之間的信任是減少央行冒失行為的關鍵。
威廉·比特:
財政刺激必須有所約束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威廉·比特(Willem Buiter)也指出,財政刺激是對付需求下降的關鍵,但是財政刺激必須有所約束。像美國這樣擁有龐大非持續外部赤字的國家應該促進貿易平衡,并且削弱與像中國這樣具有非持續外部盈余國家相關的內需部分,這樣將有助于減少貿易盈余。在操作上保有獨立性的央行必須能夠意識到它們的利潤或者貨幣發行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不管短期利率何時低于長期利率,通過購買國債的定量寬松政策都是主權基金收入的重頭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