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中國應該成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重建的支持力量,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前夕,中國金融經濟領域的主要人物相繼發聲,一改往日“不作聲”或“少作聲”的作法,明確闡述了中國對于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的看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文章提出“創造超主權儲備貨幣取代美元”的建議。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歧山在英國《泰晤士報》也發文表達了類似的看法,要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當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鄧小平時代以來,在國際舞臺上一直堅持的“韜光養晦”原則,可能因此次美國金融危機而被迫調整。這并不是說中國要放棄這一堅持多年的政策原則,而是說中國已經被迫推到了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有人因此把當前的中國比喻成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當時英國無能領導,而美國不愿意領導,也不完全具備領導的能力。這和今天的中國具有頗多雷同之處。
“取代美元”過于理想化
周小川提出“取代美元”建議,得到了很多國家的認同。由聯合國邀請的一些經濟學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也呼吁拋開美元另起爐灶,建立新的全球儲備貨幣,解決單一儲備貨幣帶來的問題。
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可以理解為對美元體制的挑戰,滿足了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呼聲。但依筆者看來,“超主權儲備貨幣”過于理想化,并沒有現實操作性。因為它僅僅是從純經濟理性出發思考的結果,而忽視了國際金融體系背后主權國家政治權力所發揮的作用。顯而易見,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是主權國家政治權力較量和運作的結果,其本質始終是大國之間的游戲。比如說,IMF本身就是美國一手創建和操縱的,是美國強大實體經濟能力的結果。
增加在IMF當中權利的要求,也并沒有多少新意。因為IMF的重要性,達到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目的,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想法都驚人地一致,那就是要在現存體制內往上爬。中國所提出的增加在IMF當中重要性的要求,即使得到了滿足,也不可能超過美國擁有的權利比重;即使中國在這種體制內爬到了頂點,獲得了領導地位,但還是無法改變這種體制結構巨大的缺陷,屆時中國的表現也并不一定會比當前的美國好。
扮演領導者得不償失
對于中國來說,要改變美元霸權體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中國顯然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不過,外界并不一定這么看,因為西方陷入深重危機,沒有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的參與,就不可能拯救世界經濟,更不能重建未來的國際金融秩序。而在新興經濟體當中,中國經濟總量最大,外匯儲備最多,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也較小,似乎只有中國才具有能力拯救世界經濟了。因此,不管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對中國寄予厚望,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然而,外界看到了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卻忽視了中國較低的人均國民收入。另外,中國的實體經濟能力以及政治、社會制度等方面,都不足以支撐中國擔任國際領導者的角色。中國過早扮演領導角色,對自身可持續發展并沒有好處,至多只能是滿足一下自己的民族主義情緒。原因很簡單,中國受到金融危機沖擊小,不是因為中國金融制度有多好,而是因為中國的金融制度還沒有完全開放;中國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的發育也都不具備足夠的支撐力。
中國調子不應太高
即將召開的G20峰會,僅僅是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漫長談判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調子不應太高,因為中國還不具備實現“良好建議”的能力。依筆者看來,中國應該扮演的是一個積極角色,成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重建的支持力量,但前提是中國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等到國內社會、政治改革成功之后,中國才有可能具備扮演領導者角色的能力。
目前中國的境地較為尷尬,中國一方面在購買美元,幫助美國恢復美元霸權的元氣;另一方面又提出“取代美元”的建議。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中國對美元體制不滿同時的無能為力。
制衡美元的唯一出路就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中國現實的做法是,減少IMF的國際責任,把權限分散到其他區域型金融和經濟組織,尤其是把重點放在培育人民幣的成長上。人民幣首先可以成為美元與歐元之間平衡者;從長遠看,人民幣必須成長為儲備貨幣的一種,只有當中國有能力提供另外一種儲備貨幣時,中國才會有能力建設一個較為公平和公正的國際金融秩序。(本報記者梁輝采訪整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