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9年成品油價首次上調 > 正文
□晨報特約評論員 童大煥
鑒于近期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上漲,23日逼近每桶54美元,國家發改委決定自昨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這是今年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來發改委首次上調油價,漲幅高于今年1月15日分別下調140元和160元的幅度。
每一次成品油漲價,有關方面都會拿出前言不搭后語的解釋,這一次的理由是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但人們不禁要問,在1月15日油價調整后,國際油價曾于2月17日跌破每桶35美元,為什么政府調油價只追高不追低?截至昨日下午5時左右,鳳凰網上6萬余名網友參與的調查表明,94.9%的網友不認可發改委此次調價理由,97.7%的網友認為中國成品油價格存在“追高不追低”的現象。其實這也是國內成品油每次價格調整都遭來廣泛非議的原因,在一個壟斷的定價機制下,有關部門和企業只要打一個時間差,就能輕輕松松地賺得盆滿缽滿。因此,民眾年年都能聽到石油巨頭喊著“虧損”,看到政府不斷給它們補貼,但這些企業年年都穩居國內最賺錢企業的行列,甚至成為年年向國外投資者巨額分紅的亞洲最賺錢公司,惟獨不見他們向國家和民眾分發紅利。
目前國內成品油庫存高企,本月初,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月末,全國成品油庫存1485.23萬噸,同比增長36.3%。也正因此,兩大石油公司曾主動調低油價促銷。這會兒忽然又來了個半夜漲價,可能連公司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于是把皮球踢給了發改委——兩大石油公司相關人士均表示,公司目前都在千方百計加大銷售力度,但公司并無定價權。
另有中石化內部人士透露,雖然國際油價已相對回落,但是部分煉廠煉油仍有100-200元每噸的虧損,國內進口的低價原油首先也要保證戰略石油儲備。這兩個漲價理由同樣站不住腳。世界上沒有哪一家公司在生產的任何環節都要賺錢的,只有咱們的壟斷國企這樣。而且,盡管原油價格提升,但是煉油用的可都是國內的廉價勞動力,而且眾所周知,國內成品油品質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從去年7月每桶147美元的高位到目前的四五十美元,國際原油價格下降了70%左右,而國內成品油價格到本次提價前只下降了不到30%(燃油消費稅計算在內)。眼下,中國的成品油價格比美國高50%左右。
一邊要消化庫存進行促銷,一邊又說低價原油要保證戰略石油儲備,明顯自相矛盾。而且,比起并不靠譜的“戰略石油儲備”,當前更重要的戰略是盡快讓經濟危機下的國內企業復蘇。在經濟危機還未見底的當口,再上調油價,無異于進一步勒緊了國民經濟的脖子,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本次油價上調,讓人想起本月初中國城市燃氣協會權威人士未經論證就鐵板釘釘般地發話——“關于天然氣價格改革,目前一共有6套方案”,“與國際接軌理順價格的過程,就是漲價的過程”。內地這些壟斷企業忽視企業道德,把企業社會責任棄于一邊,不管不顧國家和民眾利益,這種脫褲子狂奔的勇氣,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其之所以底氣十足,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們已經充分擁有了“綁架”政策的能力。人家想漲就漲,消費者和下游企業除了跳腳,奈之若何?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