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巴曙松
金融危機一來,各國政府幾乎都無一例外地率先救銀行,殊不知,就算政府給錢再多,只要銀行仍然擔心危機蔓延而惜貸,貨幣就只能在銀行系統之間循環,無法真正刺激實體經濟,而后者才是真正要救助的對象。
結果,政府把政策看似放得很松,但企業的手頭依然很緊。
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在不干擾銀行貸款的自主權、不破壞風險管理的前提下,建立適當的機制,把資金直接注入實體經濟部門。
這樣做,中國是有優勢的。在這輪金融風暴中,歐美國家的銀行系統出現了問題,需要國家注資去拯救;而中國的銀行系統受到的沖擊較小,而且在經過了一輪改革之后,資本充足率處于歷史的新高,不良率處于最低點,所以中國的銀行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并沒有太多的后顧之憂。這樣中國政府就不必將大量的財政資金注入銀行,而是可以將這筆資金直接注入實體經濟,更加直接有效地刺激經濟。
就當下的情況來看,我國銀行業的惜貸心理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緩和。2008年11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按可比口徑增加4769億元,同比多增3895億元。如果剔除1月份的特殊因素,11月份的新增貸款額和增速均為年內最高。不過,這個規模可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貼現的規模就有兩千多億,以及上半年的信貸規模控制時期。
所以我建議,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之外,我們可以考慮直接把流動性注入實體經濟(例如我們的城市化進程而不是基礎設施建設),多管齊下,保障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此文刊于三聯《競爭力》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