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 > 正文
據新華社電
國際機構近期先后調低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2008年以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將導致戰后最嚴重的一場世界經濟衰退已成為共識。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外需急劇萎縮時,今年中國如何實現8%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能否率先走出此輪危機?
2009年3月21日-23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在金融危機是否見底尚不能做出明確判斷之時,參與會議的中外官員、企業家和學者,對中國經濟今年保持8%左右的增速寄予良好預期。
積極跡象 中國部分經濟數據回暖
“兩年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初步測算將拉動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約1.5%至1.9%,加上實際減稅5000億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刺激作用,全年有條件實現8%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說。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指出,幾年前我國政府就開始采取措施抑制經濟過熱,因此提前進入經濟調整周期的中國有可能率先走出此輪周期。
“在全球經濟一片灰暗的背景下,中國相對來說是一個亮點。”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這樣描述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
匯豐集團主席葛霖說,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在2009年預期實現8%GDP增長的經濟體,這對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中國發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為全球金融危機寒冬帶來絲絲暖意。今年前兩個月,在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推動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保持26.5%的同比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5.2%。人民幣貸款自去年11月以來連續4月高增,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同比多增8273億元。全國發電量也出現了回升。
此外,受國家減征小排量汽車購置稅等利好因素刺激,以及適逢春節旺銷季節,國內車市1至2月汽車銷量達156.36萬輛,同比增長2.7%,成為當月全球銷量第一。
不容樂觀 不確定因素仍難忽視
盡管今年前兩月部分數據出現積極跡象,但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仍不可忽視。外需仍然疲弱,前兩月出口同比下降2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只有3.8%,比上年同期回落11.6個百分點。與之相呼應,央行本月發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企業經營狀況指數在2008年第一季度起逐級下降的基礎上,今年第一季度為7.5%,比上季度下降5.1個百分點,反映國民經濟基礎的企業經營依然不容樂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強調,當前主要依靠政府增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如果沒有市場驅動,企業和個人投資消費的擴張,短期經濟回升將隨著政府投資力度的逐年減弱而再次發生波動。
“就業問題已成為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說。當前,約2000萬農民工失崗返鄉,還有61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近100萬往屆未就業大學生正在尋找工作。
大規模政府刺激計劃是取得保增長見效最快的手段。但也有學者對這種刺激計劃尚有諸多顧慮,比如優質項目的儲備,民間資金如何跟進,以及如何避免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
此外,不少專家指出,龐大的農村市場被認為是中國擴大內需的巨大來源。然而,尚未充分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現代化農業尚未充分建立等仍是阻礙內需擴大的“短板”。
衰退是災難
也是改革良機
在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之后,中國應探求何種路徑實現經濟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
“是否出臺新的刺激政策尚有待觀察此輪政策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保增長的同時改革的速度絕不能放緩。”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姚勝說。
“當前是我國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最佳的時期。危機和衰退既是災難也是改革調整的良機。”余斌表示。
余斌表示,從根本上啟動內需,一方面要改革目前的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讓大家有錢花;另一方面要改革社會保障制度,讓大家敢花錢。
“改革創新將是推動中國經濟走出此輪調整周期的重要動力”。張玉臺說,今年我國將推進資源價格、財稅體制和壟斷行業方面的改革,繼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等領域,在吸收發達國家金融創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這一系列的重要改革舉措,將為中國破解保增長的難題,迎接新一輪經濟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
其三,應該全力支持中小企業搞科技創新,提高競爭力。在美國,中小企業始終是國家自主創新的主體。為什么?中小企業由于面臨的競爭壓力大,創新求存的動力也大,同時其組織結構安排靈活富有彈性,在創新效率和周期上明顯優于大企業。數據顯示,美國企業創新產品中82%來自中小企業。美國學者曾對某階段進入市場的635項創新項目進行研究,發現就企業規模而言,中小企業創新數量多于大企業2.5倍,創新產品市場化速度快27%,大量高新技術項目也多出自中小企業。美國制定的《小企業創新發展法》等法律,都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究。我國也應效法這一做法,全力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其四,應該在諸如政府采購等問題方面,向中小企業傾斜。中國政府的采購規模在2007年時就突破了4000億元,政府采購對中小企業的意義不言而喻。美國發法律的形式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如《美國產品購買法》規定,在政府采購項目的國外報價中,只要本國供應商為中小企業,其報價不超過外國公司報價的12%,則優先交由本國供應商采購。而我國許多地方的政府采購,往往要求必須是大企業,許多還必須要求是外國大企業的產品,刻意排斥中小企業的產品。這種對中小企業的歧視,實際上也是中小企業不公待遇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經濟要走出困境,必然依靠中小企業,而要想促使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必須給中小企業國民待遇,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競爭環境。
時寒冰
中國財經傳媒人聯盟特約觀察員、鳳凰博報特約顧問、南京大學客座教授、上海證券報評論主編。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