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國金融雜志主編:過度透支信用是危機的根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8日 16:27  《中國金融》
中國金融雜志主編:過度透支信用是危機的根源
圖為中國金融雜志主編魏革軍。(圖片來源:人民網)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過度透支信用是本次金融危機的根源。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探求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逐步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運行監測和管理機制,有效預防過度透支信用的問題,并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魏革軍

  金融危機還在蔓延,人們正從不同角度分析這場危機的原因。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論調,如市場失靈論、政策失誤論、監管真空論、責任推究論、微觀主體貪婪論、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論、陰謀論,等等。

  對危機的不同看法反映了危機本身的復雜性,也相應地影響了危機的處理和應對。的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所表現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撲朔迷離、難以琢磨,但其最本源的東西卻應是相對穩定的。金融危機歸根結底是信用危機和信心危機。金融市場上的交易活動是以信用為基礎進行的,一旦喪失信用和信心,金融活動便會萎縮、枯竭并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在過去幾十年中,金融資產和金融交易活動成倍增長,金融資產規模增長遠遠超出實體經濟的增長,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遠遠高于貿易的增長,金融創新日新月異,金融市場上演繹著一個個金融神話,經濟虛擬化程度不斷提高,致使過度信用透支和濫用金融權利問題日益凸顯。

  這次金融危機發端于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直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管理和規制,都被當作國際標桿和標準,被許多發展中國家學習和模仿。國際金融組織監測的重點或磋商報告的重點多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和市場,許多發達經濟體被理所當然地認為具有充足的韌性,具有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能力,不會出現嚴重的道德風險。然而,當華爾街眾多金融巨鱷遭遇困境甚至轟然垮臺,當丑聞不斷浮出水面,人們突然意識到發達經濟體信用透支和濫用金融權利的嚴重性。

  絕對的權利必然導致絕對的濫用,絕對的自由必然導致絕對的危機和風險。長期處于無約束狀況,必然導致信用約束軟化,信用邊界淡漠,以及信用擴張沖動。透支信用,簡單地說,是指市場主體從事了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信用行為。過度透支信用是指長期的持續的信用擴張行為。它既可以體現在宏觀層面,也可以表現在微觀層面。從理論上講,任何國家、企業、金融機構、個人都有其信用邊界。從一個國家預算平衡表,金融機構、企業、居民資產負債表中可以大體了解其基本的風險狀況。雖然,這種信用邊界并非在任何時點都容易識別和計量,但也不是漫無邊際、沒有區間的。比如,一個經濟體應當持有多少儲備、其外債和赤字規模多大等都有一些國際公認的參考性警戒指標;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許多資本充足性要求和資產負債比例要求;企業也有相應的負債率指標要求;個人應做到收支平衡;等等。當然,因市場不斷變化、信息不對稱以及缺乏同類信用產品比較等因素,確定信用邊界并非易事。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信用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信用邊界的警戒。于是,那些具有信用創造條件和權利者便利用各種便利,在更大范圍內擴張自身的金融行為。

  問題或危機總是在經濟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出現。美國金融因長期過度結構化、去功能化,經濟終于走到不得不調整的地步。美國的赤字率、逆差率、消費率、杠桿率以及對外負債率,一直位居各大經濟體的前列。自2002年以來,美國一直處于財政、貿易“雙赤字”狀態,2008年,財政赤字占到GDP的3.19%,經常項目逆差占GDP平均在5%左右。一直以來,美國都處于低儲蓄、高消費狀態,年均儲蓄率不到14%,低于歐元區國家的水平,遠低于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儲蓄率水平。美國對外也是債臺高筑。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美國對外凈債務不斷攀升,2001年后凈債務與GDP之比大都接近20%。2007年末,美國對外凈債務與GDP之比超過140%。對外負債中三分之二是債務工具。美國金融機構的杠桿率也很高,2007年,美林銀行的杠桿率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為33倍。2008年9月,美國金融市場的杠桿比率高達25倍。

  金融的存在主要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融資、轉移風險和投資便利,促進經濟運行提高效率,而不應成為追求貪婪的工具。現代金融具有多維二重性,既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也可能加劇資源錯配;既可以轉移分散風險,也容易積聚積累風險;既有利益共贏的一面,也有利益排斥的一面。我們對現代金融應有一個科學客觀的認識,不能把金融業、金融市場僅僅看作賺錢的行業和場所,不能把金融作為國際博弈的工具。從更長的跨度和更寬的緯度看,除了有風險溢價外,金融產業利潤率與其他產業利潤率并無明顯差異。在推進金融創新時,應堅持和遵循那些最基本的金融規律和原則。

  從全球角度看,過度透支信用發生在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并非偶然。因為它擁有在世界儲備體系中占絕對主導的國際化貨幣,有高度國際化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有發達的金融基礎設施,有國際金融話語權和國際金融規則的制定權。一個國際化貨幣,一定程度上掌握著面向世界供應貨幣的主動權,有助于其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沒有任何一種商品比貨幣的品牌價值更大、更具滲透力;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資本市場和發達的金融基礎設施,可以吸引大量的優質企業資源到美國上市,從而使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這樣的資金回流機制,有效地解決了嚴重透支信用所導致的國內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不匹配、儲蓄與消費不匹配問題,并為其過度透支信用,實行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緩解和稀釋其內部的不平衡和各種矛盾提供了溫床。

  幾年前,有學者在比較美國貿易逆差與新興亞洲貿易順差時,提出了一個全球平衡的概念,并認為這樣的平衡可以促進世界經濟的穩定。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也是幼稚的。全球平衡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錯就錯在試圖以現有的秩序和格局維護世界經濟的長期穩定。對于一個相對封閉或欠發達的經濟體,過度透支信用所積累的矛盾和風險,會因缺乏足夠的回旋余地很快表現出來,或通過嚴重通貨膨脹,或通過債務危機。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發達的經濟體過度透支信用所引發的矛盾和風險,可能會推遲或隱藏相當長的時間。因為,該經濟體所呈現的各種不平衡會通過其強勢貨幣和金融渠道被其他經濟體所吸收,從而達到暫時的平衡。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是商品市場或是金融市場似乎都呈現出均衡景象。但是,這種均衡一旦遭遇自身經濟的周期性變化,或其他經濟體過于壓制進行調整,危機便會在經濟運行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由此看來,過度透支信用是本次金融危機的根源。美國毫無疑問是危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責任國。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探求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逐步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運行監測和管理機制,有效預防過度透支信用的問題,并避免犯類似的錯誤。令人欣慰的是,由沃爾克領導的30人小組起草的金融改革報告中,把改革重點放在金融微觀機制改造和監管方面,在審慎監管、公司治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這些還不夠,改革方案中對如何系統有效地監管發達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如何改革現有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以及如何使相關經濟體調整和改革經濟發展模式并無過多涉及,而這些方面對于維護良好的國際金融秩序尤為重要。

  作者系中國金融出版社總編輯、《中國金融》雜志主編

  (責任編輯 趙雪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