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國資委紀委書記 賈福興/文
適應市場規律要求的防治腐敗制度才有生命力
根據第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三次會議關于深化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的要求,為進一步了解產權交易市場的運行和監管情況,調研紀檢監察工作如何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今天特地到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來考察。參觀了交易大廳,觀摩了產權交易項目電子競價演示,聽了蔡敏勇同志的情況介紹,很有啟發。借此我談4點感想,和大家一起思考。
必須堅持適應市場規律這個基本要求,進一步增強產權交易制度建設的適應性
制度防腐是我國紀檢監察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項重大課題和探索。在中央紀委的積極倡導下,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家財政部于2003年12月31日聯合發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暫行辦法》(下稱“3號令”),規定企業國有產權必須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公開掛牌轉讓。以3號令為核心,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應進必進、能進則進、規范進入、操作透明”的總體要求,企業國有產權交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轉讓定價、審批、掛牌、推介、競價、交易、鑒證制度。在國務院國資委的認真貫徹和大力推動下,這套制度總體上執行有力,運行良好,不僅提升了進場交易的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率,而且有效地預防了腐敗問題的發生。
產權交易市場是一個新生事物,是產權流轉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然要求和客觀需要,很有意義。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工作重點就是把行政化配置資源轉變為市場化配置資源。而企業國有產權進入產權交易市場公開轉讓,正是從制度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保障企業國有產權順暢流轉的重要舉措。上海產權市場今天取得的成績,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度防腐的一個成功范例。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制度防腐必須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適應市場規律要求的防治腐敗制度才有生命力。
必須始終抓住規范這個關鍵環節,進一步提升產權交易制度建設的規范化水平
在規范中創新是上海產權市場持續發展的重要經驗。上海產權市場自1994年創立至今,經過10多年發展,市場規模和運行質量連續14年保持全國第一,去年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在全國是唯一一家,已經成為目前中國交易量最大、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運行質量最好的產權市場,可喜可賀。可以說,上海產權市場是全國最好的產權市場,已經是全國性市場,且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化的產權交易市場,這是全國產權市場建設的一個亮點。
上海產權市場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我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規范化操作,以規范為根本,以規范為生命線。尤其是在市場監管上,上海產權市場堅持以國資委信息監測系統建設為主線,全面貫徹3號令及各項配套文件,多管齊下,構筑起產權交易制度、運行和監管體系相互配套完備的規范交易平臺。尤其是上海擁有監管層、運行層、經紀層“三層分立”的運行體制優勢。3個層面各自分工、職責明確,構成了確保上海產權市場公開、公平、公正運行的市場體系;擁有互為支撐、互為制衡的規范的運行模式,實現了以信息化帶動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以電腦信息化控制操作、控制流程、控制風險,避免了人為因素造成的交易風險,構筑了反商業賄賂和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
必須堅持與改革發展同步推進,有計劃、有步驟地拓展產權交易制度防腐的覆蓋面
為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快速調整的形勢,滿足國有企業加快改制、各類產權加快流轉的需要,提高懲治和預防國資監管領域腐敗問題的能力,我們要進一步適應改革發展的進程,不斷擴大產權交易制度防腐的治本功能,更加有效地從源頭上防治腐敗。要為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和不由國資委監管的經營性國有資產,全面進入產權交易市場公開交易創造條件,進一步擴展產權交易制度的覆蓋范圍,發揮產權交易市場的平臺作用,為各行各業的國有資產陽光交易服務,以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必須堅持深入總結、不斷改進,充分發揮產權交易制度防腐的重要作用
實踐證明,上海產權市場的這些做法是卓有成效的,不僅及時化解了市場風險,而且帶動了非公產權、技術產權、文化產權及環境能源領域等各類權益進場交易,極大提升了市場輻射力和公信力,加快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滿足了國企、民企、外企等多元市場主體的投融資需求。應該說,上海產權交易領域“三個更加注重”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些制度防腐的做法和經驗對規范全國產權交易市場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為此,希望上海產權市場進一步鞏固“三個更加注重”試點工作的成效,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堅持深入總結、不斷改進,發揮制度防腐的功能,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國資委“應進必進、能進則進、規范進入、操作透明”的總體要求,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斷提高產權交易項目掛牌率、競價率。并在市場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上不斷謀求新發展、實現新突破,在我國產權市場建設中當好“領頭羊”,為推動產權市場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據作者2009年2月16日在上海聯交所的講話整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