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借鑒日本的教訓 走穩自己的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15:46  《商務周刊》雜志

  從各項指標上看,當前日本經濟不好應該是事實。但是它的功底還在,各方面的積累還在,關鍵要看“藥”下得是否對癥

  □ 文  歐陽菲(日本產業能率大學經營學部教授)

  日本盡管到2007年10月止經歷了二戰后最長的景氣,但是,其間它的GDP年增長率均低于3%,有明顯的成熟經濟特征。2008年最后一季度受累于出口受挫、設備投資縮水、內需不足等原因,日本經濟出現了24年來首次雙位數負增長(-12.7%)。在出口方面,除了失去了歐美市場支撐外,還有日元升值的雪上加霜;由于出口拖累,導致日本企業設備投資下滑(-7.8%),個人消費也是11年來首次走低。

  對于日本這樣一個依賴外需的經濟體來說,出口斷路、日元升值是致命傷,1985年五國首腦會議以來,日本經濟界和股市一直對日元走高談虎色變,外需企業業績在需求不足和日元升值的雙重打擊下,2008年第四季度業績大多跌為赤字。

  股市一路走低,慘狀甚至超過了金融海嘯的源頭。除了外需企業的不利因素外,外國投資者從股市撤資也是原因之一。近幾年,日本股市的外國投資者比例不斷攀升,日本的集團企業間相互持股比例減少,對日本股市安定有一定的負面作用。

  日本制造業海外的生產比例不斷上升,2008年平均達到31.4%,創歷史新高,有些企業甚至過半。那么,海外轉移為什么沒能緩解日元升值的壓力呢?其主要癥結在于內需不足。外需型企業近幾年在增加海外直接投資的同時,也加大了出口力度。豐田、小松、本田、雅馬哈、船井(電機)等知名企業,海外銷售所占金額分別高達74%、74%、86%、88%、90%(2007年11月止的數據)。加之日元升值的損失額也逐年增大,比如豐田汽車現在每遇1日元的升值,就會有400億日元的利潤不翼而飛,而5年前為260億日元。據計算,如果這次沒有匯率變動的因素影響,豐田汽車的最終結算不會虧損。

  另外,日本產業特征多表現在大集團管理,企業間命運縱橫相連,就連進出海外常常都是“成群結伙”,隨景氣變動一起沉浮的企業居多。這可認為是目前日本經濟全面受挫的主要原因。

  任何經濟困境,其表現都是“貧血”,但原因和療法以及結果各有異同。我認為,造成此輪日本經濟低迷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的根本問題,在于“對匯率的敏感體質”、“內需虛弱”、“救治不利”,以及它們之間的“負面作用對優勢的抵消”。經濟是一個連續的運動,每一個表現和相應的政策都有波及效應,會承前因留后果。一個舉措有時可使經濟后浪推前浪,有時又是在前進路上挖陷阱。

  1980年代,日本經濟借助國內外市場的消費欲望,依靠產品的高質量和研發能力,在全球所向披靡。這也引發了與歐美之間的貿易大戰。貿易戰的代表事件是1985年G5會議上日本被迫同意讓日元人為走高。這給日本帶來了兩壞兩好。

  一壞是,由于日元升值,出口之路被堵,只好以開發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內需,它制造了泡沫經濟。二壞是,多數企業盲目擴張,盲目多元化,而忽視調整產業方向,致使資源分散,虛實不清,泡沫崩潰后一瞬間從頂風摔到谷底。走出谷底,足足用了十幾年。

  一好是,促使更多的日本企業走出了國門,參與到海外直接投資的行列,不少企業在經濟、文化的摩擦和撞跌中成長為世界級的跨國公司。二好是,仍然依賴出口的企業,為了抵消日元升值的損失,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開始了艱苦的降低成本之旅,這使得日本企業的生產技術練就了扎實的功夫,Made in Japan 的品牌得以滲透全球。這些都是日本企業的功底,也是中國企業必須經過的歷練。

  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經濟開始走向低迷,亞洲金融危機后跌入谷底,直到21世紀初,借著中國加入WTO的東風開始復蘇。其間,金融機構通過大量拋售所持集團企業股票等方法,加速壞賬處理,1998—2001年的三年里,僅大型銀行就向股市拋售了價值10.9萬億日元的股票,以致日本央行不得不于2002年9月買下銀行正待拋出的7萬億日元股票,以期穩定股市和金融系統。但是真正使日立、松下、日產等多數企業改善業績的關鍵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在調整戰略的同時,加快研發步伐,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堅持不砍研發費,使得日本的汽車、家電等企業至今在質量、品牌上仍然領先,同時新技術也應運而生。二是充分借助外力,這使得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又一次加速了對海外資源、海外市場的依賴。他們不僅把工廠搬到國外,有些公司甚至整個總務部門、財務部門以至人事部門都外包到中國,以緩解國內較高的勞務費壓力。到2007年的幾年里,多數日本大企業的利潤連年報出新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經濟并無大的起色,GDP增長也沒有超過3%,國內個人消費增長更是微乎其微。比起企業的輝煌業績,日本國內勞動市場和消費市場顯得干枯。其間,無論日本政府的宏觀政策和還是微觀的企業經營,都忽視了這片國內土壤,這是內需虛弱的癥結。

  從宏觀政策來看,日本政府做的更多的是“規制緩和”(即放寬政策限制),比如通過修訂外資和外匯法律,對外資打開國內市場,以及通過修訂《獨占禁止法》等法律,為企業提供更自由的市場競爭環境。但這些政策留下了兩個弱點,一是缺乏宏觀戰略和產業政策,沒有引領企業去開拓更多的藍海,致使日本企業更多地注心血于產品與技術的更新,而不是創新產業;二是缺乏調動原有內需的有效措施,反而一次次放開使用“派遣社員”等非正式員工的雇用范圍,日本本土員工的平均工資連年下降,雖為企業擠出了利潤,但也嚴重挫傷了內需,為企業發展挖下了陷阱,使得企業更多地依賴國外市場。

  從企業經營來看,為了生存和發展,日本企業確實做了不懈的努力。但各種嘗試中仍存隱患。第一,由重視長期利益轉為追求短期利潤,由講究團隊協作改為個人績效第一,這種否定自我、追隨歐美的“邯鄲學步”,削弱了自身的優勢;第二,在加大開發力度時,日本企業大多將目標定位于以產品升級的速度取得市場優勢,就像電腦產品中的軟件和芯片不斷升級一樣,自身掀起一輪又一輪的開發戰,數碼相機就是靠3個月到半年一款新產品,贏得了今天這片天地。僅2005年一年,日本企業開發了213種飲料和1928種巧克力,平均每周有100種之多的產品新舊交替于24小時方便店。這種“多生多死”式的創新,即使是有體力的企業,也會大傷“氣血”,員工和顧客都有可能疲憊不堪。

  日本人十幾年的“延命戰”,以優勢換來一片干枯的內需。

  但是,日本企業有歷史經驗的積累,有抗風險的免疫力,有很強的技術支撐,有健全的基礎設施,有成熟的社會機制,有較豐富的民間資本。這些都表明日本經濟不會垮于一旦。今后的關鍵是用“藥”是否得當,是否對癥。其一,“延命式”政策應盡快退位,扶持“新興技術,振興新產業”才是出路,“動力”需重新定義;其二,平息“升級換代式”開發戰,以新產業拉動就業,滋潤內需。有了這樣,待到世界經濟復蘇,日本穩坐經濟大國仍然有望。

  中國雖然經濟基礎、技術積累與日本有一定差距,也正是由于有差距,找空白點才應更加容易。又由于有了30年打造的經濟平臺,也完全有可能創造出總是源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動力新概念”。如果能夠認真借鑒他國經驗教訓,還可以避免彎路。這次危機對任何國家都是一次重新思考發展模式的機會,希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企業能夠抓住時機,運用中國幾千年沉淀的智慧,發揮現代人的創造能力,為中國也為世界摸索一條新的出路。

  以上日本的教訓,至少告訴我們,要救急,但決不可無視長遠;要共存,但先要善待自己;要借他山之石,但不可丟失自我優勢;要創新,但目的是創造良性循環。一句話,不可拾此丟彼,不可腳疼醫腳。這才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求道哲學”。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