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早報評論專欄作者 梅新育
人民幣國際化再下一城,在人民幣國際化日益緊鑼密鼓之際,新的進展本不足為奇,但這一回頗有特殊之處,只因突破口是在遙遠的東歐。3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與白俄羅斯共和國國家銀行簽署200億元人民幣/8萬億白俄羅斯盧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目的是推動雙邊貿易及投資,從而促進兩國經濟增長,協議實施有效期3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毫無疑問,中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基礎是雙邊經貿和人民幣國際化。畢竟,早在前蘇聯解體時,我們富有開拓精神的商販們就把各種各樣的攤子擺到了幾乎所有獨聯體國家的城鎮鄉村。既然當地中國商人、旅游者日多,既然當地中國商品覆蓋面日廣,既然與中國做生意的白俄羅斯人日增,既然早在數年前莫斯科著名的跳蚤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批收付人民幣的攤主,白俄羅斯也緊隨其后,既然白俄羅斯官方早已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貨幣行列,從而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個如此決定的政府,那么,把白俄羅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在東歐的橋頭堡,從而節省雙方通過美元兌換的麻煩和損失,從而突破白俄羅斯缺乏西方硬通貨的瓶頸,便利中國企業開辟白俄羅斯市場,何樂而不為?
促使兩國簽署協議的動機不僅僅是經濟。與中白當前貿易規模相比,這次中白貨幣互換規模相當可觀,與中國-馬來西亞貨幣互換對比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以2008年12月平均匯率1美元兌6.8424元人民幣計算,2008年中國-馬來西亞雙邊貿易額534.6945億美元,折合3658.5936億元人民幣,2009年2月8日人民銀行和馬來西亞國民銀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為800億元人民幣/400億林吉特,8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中馬雙邊貿易額的21.87%。2008年中國-白俄羅斯雙邊貿易額為8.5892億美元,折合58.7707億元人民幣,中白貨幣互換的200億元規模等于中白雙邊貿易的340.30%。為何要與白俄羅斯簽署相對于雙邊經貿而言規模如此巨大的貨幣互換協議?原因在于政治。
經濟金融危機已經席卷全球,東歐正頗有潛力成為第二波金融危機的爆破口,匈牙利、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一個又一個東歐國家正在金融風暴中瑟瑟發抖,白俄羅斯也在尋求外援的東歐國家隊伍中。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截至2009年1月,白俄羅斯的國家外債已經再次刷新紀錄,達到43.1億美元;由于僅有約1000萬人口的白俄羅斯對西方出口較少,這個數字的外債足以構成導致白俄羅斯“國家破產”的風險。為此,去年12月31日,白俄羅斯與國際貨幣經濟組織達成了25億美元緊急貸款的協議;此外,白俄羅斯還接受了俄羅斯20億美元的貸款。值此危機肆虐之際,我們與白俄羅斯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有助于為白俄羅斯渡過難關助一臂之力。畢竟,我們與白俄羅斯有著良好的政治關系;畢竟,西方國家處心積慮壓迫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政府,如果經濟危機真的在這兩個國家促成政治危機,接下來他們對我們施加的壓力就會更大。既然我們有此能力,那就拉友邦一把吧!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