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在出口還是在進口方面,外國直接投資不僅在貿易額的占比上超過了半壁江山,而且在增長速度上也快于全國水平。由于目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主要是由外國直接投資所決定的,這對一個貿易依存度很高的大國經濟來說,是一個需要十分警惕的事情
□文 羅耀煌
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每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比重逐年增加,由1987年的2.27%上升到2006年的5.03%,1994年一度高達17.08%。外商直接投資(FDI)促進了我國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大量的FDI資金已經轉化為企業的生產資金, 幫助企業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以及新產品開發, 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出口創匯能力。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出口的促進作用首先在于外國直接投資所具備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優勢與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增強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其次,外資企業對國際市場規則更加了解,在營銷手段、分銷渠道等方面相對于國內企業而言也更具有優勢,而我國長期實行的出口導向型政策也促進了外資企業將產品銷往國際市場。
外商直接投資還在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高上做出了重大貢獻。FDI在引入資金的同時,也引入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為我國提供了直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及現代管理經驗的便利途徑,通過對這些技術和經驗的學習、消化和吸收, 可以更快地提高企業的自我研發能力和整體的生產、組織管理水平, 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形成。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出口產品主要是石油、煤炭、農產品等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到1980年代中期后,我國初級產品的出口額雖然不斷上升,但它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逐年降低,由1980年的53.4%降低到1990年的25.6%;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則不斷提高,由1980年的46.6%上升到1990年的74.4%。到1990年代中后期,我國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突出的表現在機電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高速增長,且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明顯上升,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占我國全部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56.69%,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達到29.04%,我國完成了出口商品結構由初級產品為主到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換。
這一轉換在某種程度上是與外商直接投資的貢獻分不開的。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為2478.83億美元,同比增長29.10%,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8.06%,占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的43.96%;同期外商投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為4068.52億美元,同比增長28.27%,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5494.35億美元)的74.05%,占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額(5638.35億美元)的72.15%。可見,外資企業對于我國實現產品升級換代、擴大出口、替代進口、改善國際收支具有積極意義。
外商投資企業在促進我國出口的同時,對我國出口也會存在負面效應,主要表現為外資企業對我國內資企業出口的擠出效應,也就是外資企業的出口增量增大,但同時內資企業的出口增量減少。原因在于我國的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總體上存在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在競爭性和市場化程度高的產業中,外資企業長期享受的優惠政策更加劇了FDI對內資企業出口的擠出效應。
為了在實證上考察FDI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我們引入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出口對全國出口的貢獻率和拉動度兩個概念。貢獻率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量占全國出口增量的比重;拉動度是指全國出口總額的增長率有幾個百分點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貢獻的,也就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對全國出口的貢獻率與全國出口總值增長率之間的乘積。
從圖表一我們可以發現:
1。隨著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外資企業出口額不斷增長。1986年外資企業出口額僅為5.8億美元,1991年出口額突破100億美元,2000年出口額又突破1000億美元,最高2006年達到5637.8億美元,約為1986年的1000倍,而且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出口總額的增長速度,對我國出口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
2。外資企業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世紀90年代之前比重低于10%,1991-2001年所占比重在10%-50%之間,2002年所占比重突破50%,占據了全部出口的半壁江山,成為了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力量,最高2006年達到58.29%。
3。從貢獻率和拉動度兩個指標可以看出,外資企業出口對全國的貢獻率和拉動度均為正。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3、1996和1998三年的貢獻率出現了不規則變動,總體上呈現遞增趨勢,進入21世紀大致保持在60%左右。拉動度在進入21世紀后突破了20%。這兩個指標說明了外資企業直接促進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
外國直接投資對進口的影響
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主要分為投資設備進口、加工貿易進口和一般貿易進口三大類。投資性進口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在建設初期和擴展期進口了大量生產所需的機器設備,從圖表二可以看出投資設備進口的趨勢,進口總額雖然逐年增加,但其占外資進口總值的比重卻是逐年減少,2006年的比重是2000年的一半,可見投資設備的進口對外資企業進口總值的影響逐年減弱。而加工貿易進口是外商投資企業進口的主要部分,這是因為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有很大比例是從事“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的。這部分的進口被稱為經營性進口,從圖表二可以看出,加工貿易的進口額接近占其進口總值的60%。在加工貿易進口中,由于進口品主要是來自技術密集的上游生產階段的半成品、零部件和元器件,因而進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高,有利于克服我國在技術上的缺口和供給上的瓶頸。但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進口也存在明顯的負面效應,具體表現為:有些原料和配件是國內可以提供的,但外商出于內部貿易的安排和帶動母國零配件出口等目的,舍近求遠,有時還會故意抬高價格,以便轉移利潤。外商投資企業的一般貿易進口雖然在進口總值上是逐年遞增的,但占其進口總值的比重卻一直穩定在20%多一點。
根據圖表三的統計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外資企業的進口具有以下特點:
1。外資企業的進口總值逐年遞增,其占全國進口總值的比重也持續上升。1986年外資企業進口值僅有24億美元,比重只有5.59%,1996年外資企業進口占比已經突破了50%,而到了2006年其進口值高達4724.9億美元,占全部進口總額比重達到近60%,即外資企業進口是我國進口的主要組成部分。
2。外資企業進口增長率雖然有所波動,在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一度還出現增速為負,但是在絕大多數年份,外資企業進口增長率是高于同期全國總進口的增長速度,由此說明外資企業是推動我國進口快速增長的主力軍。
外國直接投資對貨物貿易的總體影響
最后我們綜合考慮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凈出口的影響。圖表四顯示,在1986-2006年的21年中,雖然全國凈出口額只有在1986-1989年和1993年出現過逆差,但外資企業的凈出口額以1998年為界表現出先逆差后順差,順差規模逐漸擴大的趨勢。1986-1992年外國直接投資逆差額在100億美元以下,1993-1996年每年的逆差額均超過140億美元,且在1994年達到歷史最高點182.21億美元;從1998年開始外資企業凈出口額轉為順差,而且外資企業的凈出口占全國凈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由1998年的9.77%上升到2006年的51.44%,特別是近兩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凈出口額占全國凈出口額的比重已經超過50%。
外商投資企業凈出口所呈現的先逆差后順差的特點,是由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周期與生產周期的錯位所造成的。一般而言,外資企業進入后,當年投資當年就能形成產出的情況不多,因而當年出口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在外資企業進入初期,外資企業會大量進口設備和原材料,這樣由投資所引致的進口就會使外資企業在進入初期在凈出口上表現為逆差。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1998年之前我國外商投資企業貨物貿易出現逆差的基本原因。
隨著外資企業在我國適應性不斷加強,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配套能力逐步增強,外資企業的進口傾向會逐漸下降,而外資企業隨著產能的逐漸增加,其產品的出口能力也逐漸增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外資企業出口商品的國內增值率就成為影響凈出口的重要因素。外資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較低,意味著外資企業的凈出口能力較小。在外資企業進入初期,其出口商品中的進口含量較高,國內增值率就較低;隨著東道國企業與外資企業的配套能力不斷加強,外資企業出口商品的國內增值率就會逐步上升,其對凈出口的貢獻度就會不斷加大。圖表五的數據表明,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增值率逐年增大,最終導致外資企業貨物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并且順差持續不斷擴大。
影響凈出口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外商投資企業產出中的出口傾向大小。出口傾向是指外資企業的國際銷售額(包括向母國出口)占其總產值或總銷售額的比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外資企業產出中出口比重較高,對凈出口的貢獻越大。根據Edward M.Graham(2001)的研究,中國的FDI可分兩類:一類是歐、美、日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另一類是亞洲新興市場的中小型資本。前一類投資多屬市場導向型,即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在中國設立子公司,目的在于繞開貿易壁壘,占領中國市場。這類FDI的出口傾向較低,往往對凈出口會帶來負面影響。后一類FDI多為出口導向型,這類投資往往通過大力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在出口創匯中實現贏利,進而幫助中國積累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從我國外資企業來源國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港澳臺對華直接投資的貢獻超過了一半,他們基本都是從事出口導向型的加工貿易,出口傾向較大。這就從另一方面可以說明外商投資企業的凈出口為何在后期持續為順差。
畸形的大國經濟
本文利用1986-2006年的貿易數據分析得出,外商投資企業無論在出口還是在進口方面,其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重目前都超過了50%,并且由于外資企業出(進)口的增長速度超過全國整體的增長速度,因此,其貿易額的占比還處在不斷增大的過程中,也就是說,外商投資企業不光在出(進)口方面完全占據了主導,而且作用還日益增大。自2005年以后,外資企業的凈出口占全國凈出口的比重也超過了50%。
我國目前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從市場規模來講,不折不扣是一個大國經濟。我國還是一個經濟開放度相當高的國家,外貿依存度高達67%,國內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與進出口貿易。而本文通過分析得出,是外商投資企業在主導我國當前的進出口貿易,也就是說,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對一個大國經濟來講,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一個大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本國的經濟發展勢必會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世界經濟出現動蕩,歐美經濟明顯衰退,這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提出了嚴重挑戰。由于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又主要依賴于外商投資企業,一旦外資企業由于經濟環境的變化出現大量撤資現象,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會面臨沉重的打擊。近一段時間,大批位于膠東半島的韓國企業由于我國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而“人間蒸發”的事件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嚴重依賴外資,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這并非是一個大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