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9兩會經濟報道 > 正文
評論:沒有“以藥養醫”的三甲醫院也難免尷尬
新醫改的方案,據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部長陳竺的說法,在兩會之后就要正式出臺。近來大家討論的重點,則主要集中在公立大醫院的“以藥養醫”問題上。陳竺表示新醫改方案會徹底杜絕“以藥養醫”。但幾乎與此同時,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卻表示對此“有很多保留意見”,其他一些身為政協委員的醫院負責人,也表示這項政策可能很難施行。(《現代快報》3月7日)
看來在“以藥養醫”問題上,不光患者與醫院,就是在醫改決策層內部,也沒有完全達成一致。而作為一名普通醫療對象的筆者,就在近日也經歷了同樣的心理矛盾。“婦女節”前夕陪姐姐逛街,在醫改試點單位、某三甲醫院做護士的她提起近來忙碌的情形,就埋怨起自己這兩個月工作雖忙但工資不漲反跌的鬧心事來。
“說是要禁止以藥養醫,可我們的工資從哪里來呢?現在基本工資是七百多塊,醫院沒了提成,就是在原來工資上再加200%,還沒有以前高!”我能理解姐姐的憤慨,作為一名普通護理人員,她的薪酬眼下在這個大都市算不得高,而新醫改可能帶來的減薪,使她沮喪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我也第一次發現,原來“以藥養醫”對醫院是如此重要。有新聞報道稱,藥品提成的收益甚至要占到醫院收入的一半左右。難怪陳竺部長表示會通過增加財政補貼來彌補醫院收入時,有專家表示缺口太大,財政也補不齊。而另一則措施,即提高醫院服務收費,又被網友指為可能造成醫院變相收費。由此看來,如何降低醫院收費和如何維持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但是,我不禁疑惑:我們的大醫院人滿為患,為什么還要依靠藥品提成?按道理講,一個門庭若市的大醫院,應該是可以滿足員工薪水要求的,因為它處于供不應求的有利地位。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公立大醫院市場化經營、事業化運作,導致本次新醫改的試點單位——那些炙手可熱的大中型醫院,患上了藥品提成的依賴癥。
這次醫改出于患者就診便利的考慮,試圖通過控制醫院藥品提成來壓低醫院收費,初衷是好的。但牽涉其中的利益三方:患者、醫院和政府,后兩者已經皺起了眉頭。醫院實實在在的利益打了折扣,而財政部門也為了維持醫院收入水平,需要大量“出血”。患者反應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
北京幾個大型公立醫院,雖然存在“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專家號一號難求,掛普通號也得早早排隊。這說明,就現有的大型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即使在不合理的收費程式之下,也已經物盡其用了。到北京兒童醫院的輸液室走走,你會發現數以百計的患者和家屬,都是擠在一個大廳里給小孩兒輸液的。
很可能,對這些三甲醫院,無論是切斷“以藥養醫”,還是實行收支兩條線,都不是解決目前患者看病貴、看病難和醫患關系緊張的最好手段。而只有真正將其放置在開放、競爭和透明的市場環境下,通過市場自制和行業協會的管理,制定公開、合理的藥費和醫療費用,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同時也給其他中小型醫院做大做強的機會,從而,使得患者和醫院進行雙向選擇、良性互動,則可能有助于改善我國的醫療環境。那時,如果一個醫院哭窮,或者醫護人員覺得工資太低,則只能從自身尋找原因了。(王國強)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