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赤字財政:金融危機下的政策權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 18:51  中國報道

  巴曙松

  引言:

  與歐美國家的過度負債和高杠桿率相比,中國政府的負債水平較低,資產負債狀況更為穩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來實施必要的赤字財政。

  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席卷全球,金融市場出現顯著的信貸緊縮和去杠桿化趨勢,市場越來越把應對危機的期望寄托在各國政府身上,期望政府注資能夠有效穩定金融市場并刺激經濟。于是,赤字財政再次引起各國的關注。

  小貼士:

  經濟學意義上的“杠桿”,也即資產價格和資本金的比率關系。所謂杠桿化,即提高經濟中的債務水平。杠桿在經濟中有著重要意義。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是否足以提振經濟增長,除了實際的支出增加外,還取決于這些刺激措施能否催化民間部門提高債務水平、擴大支出。

  2008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逐步凸現,但到目前為止,貨幣政策發揮的作用更大。例如,2008年11月以來,中國的銀行信貸高速增長,為中國經濟應對危機沖擊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支持;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財政政策的作用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200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2009年的宏觀政策基調被表述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當前,美國整個經濟體系面臨的一個很大的挑戰便是去杠桿化(Deleverage)。雷曼正是由于其高達36倍的杠桿率,使其資本金面對資產價格3%的微小調整便消耗殆盡,最終導致破產。如果在市場上找不到資本金,就只能申請政府注資。在這一點上,中國和美國情況恰好相反。2000年到200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但是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負債率卻有所降低。所以,現在中國正面臨著再杠桿化(Releverage)的大好時機。在2000年,中國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值僅是2.5%,到了目前,這個水平還不到1%,因此,中國在擴大財政赤字、提高負債率方面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同時,中國國債占GDP的比重僅有22%,而西方其他國家這一比重高達70%以上,中國同樣存在一定的國債負債空間。

  2006年時政府負債占GDP的比例 

  通過適當的赤字財政來應對外部沖擊,中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中國迅速推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新環境下,有哪些經驗是值得汲取的?哪些則是因為環境的變化而需要調整的?這些都需要在推行赤字財政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和謹慎權衡,例如,如何防止因為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而擠壓消費的增長?如何防止財政資金運用中的重復建設和浪費?

  經濟下滑催生赤字財政

  外部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內部經濟轉型的壓力,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面臨顯著的挑戰。從中國的情況看,2008年10月以來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清晰揭示出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在內部結構調整與外部需求回落等壓力下的迅速回落,不僅關鍵的宏觀數據陸續出現負增長,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預警指數也迅速下滑,一些反映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先行指標也出現了負增長。

  例如,衡量國民經濟晴雨表的發電量指標,在2008年10月,中國單月發電量同比下滑4%,這是自2005年2月以來,中國月度發電量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從1950年以來的年度數據來看,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發電量負增長的情況,分別發生在1961年大煉鋼鐵后的調整期和1967/68年文革開始后企業停產時,而這兩次同樣是中國經濟明顯衰退的年份。2008年11月和12月,統調電廠發電量更是分別達到了7%的歷史最大跌幅和6.4%的下滑。冷靜分析這些宏觀數據所蘊涵的經濟趨勢,對于下一步的宏觀政策重點的選擇十分關鍵。

  同樣值得關注的數據是財政收入。2008年10月,中國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也出現了自1996年以來的第一次負增長:2008年7、8、9三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6.5%、10.1%和3.1%,10月同比出現負數,全國財政收入5328.95億元,同比下降0.3%。11月延續了10月的負增長趨勢,全國財政收入3792.4億元,比上年同月下降3.1%,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040.94億元,同比下降8.4%。這些數據無不顯示著中國經濟下滑趨勢正在形成。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8年11月,中國的進出口額首次出現負增長:進出口總值1898.9億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24個百分點,這是自2001年6月以來中國出口首次較上年同期下降。與此同時,11月中國的貿易順差卻不降反升,上升了400億美元。究其原因,在于中國進口方面出現了更大幅度的下降,數據顯示,11月進口749億美元,下降了17.9% 。導致這種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下滑、由于出口需求減少導致的加工貿易等進口減少等,但是,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格局很可能也表明內需下降的幅度大于外需,需要及早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在民間投資保持謹慎觀望的情況下,財政的地位就顯得更為重要。

  從歷史來看,赤字財政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抵御金融危機、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發生于1929-1933年經濟危機之后;日本政府在1973-1975年的經濟危機出現后,一改50年代以來實行的“緊縮”性財政政策,大幅增加了公共事業的投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擴張性措施;20世紀70 年代,拉丁美洲國家普遍實施的“赤字財政—負債增長”戰略使該地區的大部分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當時的世界經濟衰退;面對自1997年下半年以來受到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也從1998年起實施了以擴大國債投資為重點的積極財政政策,成效顯著。

  赤字財政何處著力?

  2009年,宏觀經濟政策基調可以總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這一政策在下一步的實施中可能遇到哪些難題和挑戰呢?擴大內需的來源主要有兩部分,消費拉動和投資驅動。理論和實踐證明,投資,特別是財政投資,對拉動經濟的效果非常迅速,而通過增加收入、減稅等方式促進消費的時滯效應較強。這是短期和長期的選擇,也是目前擴大內需的政策主要倚重于投資的一個原因。但是,如何平衡以應急為目標的基礎設施投資刺激與促進消費增長為目標的結構調整目標,將是政策決策中的一個難點問題。

  1。投資基建與消費內需的博弈

  到目前為止,可以觀察到的政策重點,還是1998年應對危機時就已常用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但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內需也只能理解成應急性的措施,而且目前的實施也存在以下的問題。

  首先,與1998年相比,當前經濟環境已發生很大變化。1998年,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項目比較多,然而經過10年發展,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極大完善。目前很多基礎設施往往有社會效益卻沒有經濟效益。例如污水處理廠,據環保部門的數據顯示,有1400個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但是沒有運行。再例如,現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設地鐵,但全世界可持續健康經營并且盈利的地鐵極少。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在當前要為刺激內需做出貢獻,從長期看,也不能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在包袱。

  其次,經濟結構已發生變化。1997年時,政府和國企可以支配的資源占整個經濟的比重超過一半,到2008年,隨著民營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中國經濟結構中的70%已經是非公有制經濟,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的帶動作用相對降低。

  最后,需要防止對政府投資的繼續過度依賴和投資的高速增長可能對消費帶來的擠壓。在主要的經濟體中,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已經是全世界最高。中國曾經因為投資增長率過快、投資占GDP的比重過高而導致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在當前亟待擴大內需時,可以考慮刺激投資,但是要防止過度依賴投資,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新的產能過剩。

  2. 改革社保和分配等基礎制度框架

  外需增長勢頭較為迅猛時,內需的擴大往往容易受到忽視。從政策效果看,啟動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來刺激經濟見效較快,而以增加收入、減稅等促進消費的方式來拉動內需則時滯性強。而在當前經濟迅速回落、結構調整壓力下,要想有效解決過度依賴投資和產能過剩等問題,關鍵還是消費擴大的政策措施。

  1998年,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所采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無疑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從10年來的增長情況看,消費對GDP的貢獻度卻持續從當時的45%左右下降到35%左右,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因此,相對于1998年,現在需要在擴大內需方面進行更多改革和創新,在社會保障制度、養老、醫療等多方面有更多實質性舉措。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專題: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