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真正挑戰不在于貿易保護主義,而在于是否能借機克服啟動內需的制度障礙、創造出可以分享的繁榮
文貫中
上海財大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國康州三一學院經濟系教授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正向經濟衰退的縱深發展。這次,中國顯然難以獨善其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雖然周邊國家波濤洶涌,中國卻得以穩坐釣魚臺,原因之一,在于歐美當時幾乎未受那次危機的影響,對來自中國的出口仍能敞開胃口,盡情吸納。
然而,這次危機源自美國,并迅速擴散到大西洋對岸。歐美消費者一齊收緊錢袋,中國的出口立即遇阻。
在目前的發展模式下,可供中國選擇的短期對策確實不多,除由政府大量注入紓困資金外,難有立竿見影的辦法,難怪許多人寢食不安。由于各國都面臨失業暴增,購買力劇降,國內市場迅速萎縮的問題,民眾對本國政府的壓力和期望自然升高,各國之間的相互埋怨和指責也會逐漸升溫。面對如此現狀,各國政府自然不能罔顧本國民眾的情緒。美國國會最近通過的財政紓困計劃中,便附帶了政府采購須以國產鋼鐵為優先,企圖平息本國民眾對工作機會大量流失的抱怨,卻引起國際社會的一片譴責。一貫以全球化旗手自居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出來再三重申自由貿易的原則。美國政府這次似乎進退失據,做了兩面不討好的事;世人拭目以待的是,在危機壓力下,美國政府對這項原則究竟有多少堅持。
貿易保護主義不會長期化
我的判斷是,盡管出于自救的動機,以鄰為壑的政策會更有民粹基礎,因而會更加容易出臺,但是畢竟我們所處的時代不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吃一塹、長一智,當年美國帶頭搞貿易保護主義,不但加劇了本國的經濟危機,而且由于世界各國競相模仿,進而競相報復,導致全球貿易的全面崩潰,為法西斯主義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終引起血腥無比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面對這種夢魘般的“前景”,相信居于廟堂之高的各國領袖不會由于自私和短見,再次將人類引往這條地獄之路。全球化的結果是大家都到了一條船上。如今船漏了,洞還不小,要防止同歸于盡,只能和衷共濟。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這次訪華前夕展望美中關系時,便借用溫總理的話,表示要“同舟共濟,共度時艱”。基于以下理由,我想貿易保護主義這次不會成為一頭失控的野獸,因為主要國家不會愚蠢到讓它肆意吞噬全球化的已有成果。
首先,由比較利益學說、要素稟賦理論,以及規模報酬遞增理論等所揭示的全球性分工帶來的貿易增益(gains from trade)是如此巨大和恒久,人們絕不會長期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由國際貿易推動的全球化盡管阻力重重,但總有回天之力。回顧從16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的全球化道路從來是遍地荊棘,處處陷阱,經歷各種曲折,例如殖民主義、黑奴販賣、帝國主義、兩次血腥的世界大戰,都是全球化付出的代價。可是全球化本身畢竟符合經濟規律,帶來源源不絕的增益。所以不管是萬水千山也好,驚濤駭浪也好,全球化只會暫時停頓或短暫倒退,絕不會永遠終止不前。傲視世界千年之久的中國,曾因拒絕海外貿易而蛻變為世界上無足輕重的窮國、弱國,而以貿易立國的英國以彈丸之地,崛起為執世界之牛耳的超強,說明貿易增益的獲得或喪失,在全球化時代可以如何巨大地左右國力的消長。
其次,本輪全球化和以往幾輪不同,是基于獨立主權國家之間的自愿而自由的貿易原則之上,參與各國不但出于自由選擇,而且通過分享貿易增益而大獲其利。所以,基于各國自愿和互利之上的本輪全球化并不是出于一方對另一方的施舍和無私奉獻之上,或一方借助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武力征服強加于另一方之上所形成的“強迫性經濟一體化”。因此,這一輪全球化有堅實的基礎,難以退回到貿易保護主義。
第三,這次全球化過程中,各國之間除軍事手段之外的相互制衡手段也增加許多。例如,中國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而美國擁有世界第一的、最開放的市場。美國的有識之士在對中國產品主動關閉市場之前,顯然要好好權衡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導致美元劇貶的后果。反過來,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提倡主動拋售美國國債之前,也必須好好掂量美國關閉其巨大市場對中國經濟必然帶來的激烈沖擊。這就達成兩國間的財經恐怖平衡,足以制衡貿易保護主義的蠢蠢欲動。
克服啟動內需的制度性障礙
這次危機的觸發因素固然是美國的次貸危機,我們更應看到這次危機的深層原因,以及中國經濟體制應對全球化的根本弱點。
這次危機的深層原因在于,人類對信息的掌握和管理仍十分有限,由此造成對金融監管的嚴重失察和對金融運作風險的嚴重估計不足。金融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的關鍵,在于利用活動于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人們在儲蓄和消費行為上的差別。例如,享受巨額貿易順差的中國,其民眾卻有很高的儲蓄傾向,而貿易逆差日增的美國,其民眾卻有很高的消費傾向。這就為利用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人們的行為差別創造的金融產品提供廣闊的空間平臺。又如,年輕一代從一無所有開始,要接受教育,要成家立業,是最需要用錢而又最缺錢的時候;到了將近退休之年,經過一生奮斗,收入和財富達到頂峰,子女已經獨立,因而最不缺錢,卻因年老體衰,精神不濟,消費欲望大大下降。這就為利用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人們的行為差別創造的金融產品提供廣闊的時間平臺。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針對不同地域和國度的人們,或者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們對消費和儲蓄的不同需求,源源不斷地推出包括次貸在內的新的金融衍生產品。這里的關鍵是,處于不同地域,或不同人生階段,又互不認識和信任的人群之間如何建立信用。利用房產作為抵押是解決信用問題的一個辦法,另一個辦法便是發行以美國政府信譽為擔保的國債。這兩個辦法可以調度中國和全球其它地區的剩余資金,使得美國家庭得以將他們一生的消費平滑化,并使本來買不起房的家庭提前購買了房產,因而大大擴張了歐美地區的現期消費,形成所謂的超前消費。一時間美國市場似乎對廉價產品有無窮的吸納能力,這就為中國不需對本國的社會-經濟結構作深刻的改革,便能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工廠提供了現成的外部條件。
將房屋未來的可能升值提前兌現,用于現期消費的做法,取決于對房市繁榮維持多久和房屋升值幅度的預測。一旦預測落空,則有全線崩潰的嚴重后果。如何預測未來其實是市場經濟面臨的永恒難題。市場本來通過周期性的生產危機來恢復供需平衡。政府的微調和救市措施使小的經濟危機越來越不容易發生,也為金融詐騙犯提供欺騙的良好環境。因為在預期穩定而正面的環境下,金融欺騙中的許諾容易兌現,風險便容易掩蓋,結果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泡沫,為更嚴重的危機準備了舞臺。
隨著歐美金融盛宴的結束,發達國家寅吃卯糧的超前消費模式便會受到限制,世界經濟的供需結構將作重大調整。中國的外需市場必然無法重復過去十多年的榮景,出口增長的速度會明顯放慢。這就使中國經濟結構和制度上的根本弱點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
過去十多年,中國沿海地區和世界,特別和歐美市場的整合度已經遠遠超過和本國廣大內地的整合度。現行的土地政策、戶口政策、城市化政策、農產品貿易政策等社會經濟政策,雖使中國能向世界源源不斷地提供低廉的勞力和土地,卻使廣大的農村人口無法平等和充分地分享沿海和城市的繁榮, 造成內需的相對萎縮。
所以,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真正挑戰不在于貿易保護主義,而在危機過后全球性消費和生產結構調整所必然要求的中國對自身發展模式的調整。從現在起,中國應當加緊改革現行的土地制度、戶口政策、城市化政策,使城市化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城市化由自我現代化的模式轉變為以吸收農村人口為主的模式,以便大大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減少制造業的畸形發展,減少出口過多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消化中國農村的剩余勞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中國的內需。這里的關鍵是迅速改革土地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使土地升值的好處絕大部分歸農民所有,并盡速開放城市的房產市場和戶口限制,使農民工得以在城市中定居,分享城市的集聚效應。事實已經表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缺乏內需支撐的增長不是真正的全球化,不能全民分享的繁榮也必定是脆弱的繁榮。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