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9兩會經濟報道 > 正文
“兩會”期間,一些由兩會議案建議引發的爭論,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門話題,如關于“看病難看病貴”的爭論、關于“恢復繁體字”的爭論等。全國政協大會發言人趙啟正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時說,應該允許政協委員說各種各樣的話,媒體對這樣的話應留一點寬度。(綜合媒體報道)
對于這些兩會現象,一方面筆者很欣慰,但另一方面也有不盡興之感。這表現在,其一,這些爭論主要是由媒體報道間接發動的,并非代表委員之間議案提案的直接觀點碰撞,如關于“看病難看病貴”話題,除了媒體上的評論外,我們還沒有看到非“醫藥衛生界”尤其是站在醫藥消費者立場上的其他委員代表的“正方觀點”。其二,這些爭論話題涉及的領域,仍顯得相對狹促瑣碎、陳舊重復,密切聯系“國計民生”的含量似嫌不高。其三,像“看病難看病貴”這樣的話題,雖然題材重大并具現實針對性,但目前爭論所涉及的層面顯然還未深入問題的核心,比如“看病難”背后的醫保體制均衡統一問題、“全民醫!比绾蝺冬F的問題,以及醫院補償、管理體制如何改革完善問題等等。
欣慰于兩會上的爭論,并企盼能夠更盡興、更多樣、更深入地進行,當然不是出于一種看熱鬧心理,只是覺得,一個各種議題爭論能夠充分展開、不斷深入的局面,是一種非常迫切而現實的需要。一方面,它是全面反映和見證當下我們一些社會問題的需要——改革開放 30年,我們所取得的輝煌業績無疑有目共睹,但同時,一些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并著力破除解決的問題,也必須正視和面對。更不用說,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就業形勢嚴峻、收入差距擴大、社保體制失衡等問題,又有進一步被放大的趨勢。
另一方面,這也是更好地履行和實現“兩會”各種政治功能如參政議政、匯集民智、行使當家作主民主權利,以至最終找到更周到妥帖化解上述這些問題的需要。全國“兩會”是就各種重大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彰顯民主精神的最佳場合和載體。而要想使這樣的交流、討論能更充分深入地進行,進而有助于最科學也最切合民意的解決方案、公共政策的形成,必要的爭論、辯駁甚至是“針尖對麥芒”式的尖銳辯駁,不可或缺,有道是“真理愈辯愈明”——智慧的啟迪、思想的升華,總是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才能提煉、凝結出來。來源:西安晚報 張貴峰(評論員)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