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張志勇
保增長、促就業,已成為當下全社會“共克時艱”的主旋律。
今年全國政協的一號提案是《關于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就業問題的提案》,這一事關民生的提案被視為“政協的一號提案”,贏得一片叫好。社會各界已充分地認識到保增長、促就業是實現經濟復蘇最“經濟”的路徑,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央政府把保增長和擴大就業升級到應對危機的一場國家行動。
日前,在賈慶林主席所作的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鼓勵政協委員中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做到企業不裁員、不減薪、不欠薪,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這充分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民營企業在這次危機面前所承擔社會責任的期待。
也就是在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前,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曾專題就保增長、促就業召開座談會,并由百家知名民營企業向全國民營企業發出倡議書,以此來表達作為建設者所承擔和應盡的社會責任。此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據最新統計,民營經濟創造了全國GDP的65%,民營企業吸納了80%的就業人口。截至2008年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實有就業人數為1.37億人。有專家學者把民營企業比喻為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蓄水池,可見,民營企業對中國這樣人口大國在就業問題上所做出的貢獻。
我們應該看到,對中國來說,解決就業問題,不僅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更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與否。尤其是在全球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背景下,今年我國的就業形勢顯得更加嚴峻。據國際勞工組織預計,2009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高達5000萬,全球經濟危機已轉為“就業危機”。目前,我國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民營中小企業相繼出現關門和倒閉,已導致2000多萬農民工返鄉,同時加上今年新產生的就業人員的壓力,就業問題已成為事關民生的大問題。
也正是在這樣的就業嚴峻形勢下,如何更好的發揮好民營企業就業蓄水池的作用,就顯得更有其現實意義了。但同時,我們也不應回避問題,一方面我們充分肯定民營企業在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一些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非公經濟36條”頒布已有4年,“玻璃門”仍沒有打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非公經濟36條”的貫徹還完全沒有到位,在一些地區是“形同虛設”。至今,呼吁多年的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沒有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這使得一些民營企業在危機下顯得更加步履維艱。
如何從經濟的全局觀念,重新認識民營經濟在平衡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的發展,更好地發揮民營經濟資源配置的優勢,以及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讓利于民,釋放民間資本的活力,消除過多的管制等,使民營企業率先沖出危機困境,以此帶動整體經濟的復蘇和轉機,都有著戰略的現實意義。
從這樣的客觀實際來看,不能僅把民營企業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蓄水池,而要把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為有源頭活水來”。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