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光遠
據3月3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國資委正在籌劃組建一家新的資產管理公司以運作和管理央企資產。這個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啟動資本估計將達幾十億元,啟動的資金來源于央企上交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業務范圍主要用于運作一些資產規模小、經營狀況不好的小型國有企業;成立的模式基本拷貝上世紀90年代上海、深圳資產管理公司的模式,把一些現成的企業“扒拉”到這個資產管理公司來,唯一不同于以前資產管理公司的“特點”是,公司僅在資產層面對公司實行純財務型運作,實現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如一些企業經營不好,資產公司可以出售這家公司的股票。
國資委突然拋出這么一個“中投二號”的方案,很可能是想把納入政府預算的央企上交的一部分利潤能夠轉到自己的手里。這個初衷,我認為可以理解,但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國有資本玩純粹的所謂“純財務型”的資本運作鮮有成功的先例,尷尬的中投公司就是一個教訓。
首先,如果這個所謂的純“財務型”資產管理公司只是運作幾個小規模企業,其資本金則顯然不符合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使用原則,按照《國務院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國有資本預算的資本性支出,不是隨便去成立什么公司,而是必須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國有企業發展要求,以及國家戰略、安全等需要安排的資本性支出。顯然,這樣的財務型公司并不能承擔國有資產戰略性調整的重任。
其次,據我所知,國資委自2003年成立以后,一直沒有停止搞資產管理公司的研究和試點,因為國資委也深深地感到,靠自己去直接管理150多家央企,難免力不從心。但原來關于資產管理公司的設計思路應該是很明確的,就是通過搭建資本運營的平臺,也就是,國資委把一部分央企通過產權的紐帶授予資產管理公司運營,自己只要管好這幾家平臺就可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誠通控股、中房集團等一度都是資產管理公司的熱門人選。我不明白,為什么放著這些現成的公司不用,不去重塑他們的業務,而要另行搭建爐灶,成立一個新公司?
第三,改革開放30年,國企改革的大方向應該是明確的,也就是國有資本要盡可能地從非戰略性領域退出。對于一些經營困難的國有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解決,中國目前的確并不缺少資產管理公司,國資委成立這么一個公司,似乎有違市場化改革方向和努力。
我認為,就國企改革的未來而言,目前最主要的一是盡快按照《企業國有資產法》對國資委“出資人”的定位,盡快完成國資委從一個定位模糊、權力龐大的集出資人和監管職能于一身的機構向純粹的“出資人”轉化;二是,作為央企出資人的國資委加快央企重組和戰略性退出的步伐,除了目前國家必須控股的企業之外,完成大部分央企的民營資本進入的步伐。
從國資委的職能定位看,《企業國有資產法》規定得非常明確,將國資委的權力限定于選擇管理者、資產處置和重大事項的決定等純粹的“股東”權利上,并和《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完全對接,從而將國有資產立法、國有資產戰略布局和結構調整政策、國有資產的基礎管理等公共政策、公共權利和公共管理的范疇完全剝離出去。通過“減持”國資委的權力,就可以使國資委完成一次漂亮的職能轉型。
在國資委完成職能轉型之后,作為150多家央企的真正的老板,其最大的歷史使命就是對現有的央企進行重組。這樣,國資委以超脫的心態,通過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平臺,行使出資人的職能,利用并購重組等手段,使國有資本從大多數競爭性領域退出,推動其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真正發揮國有經濟真正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從改革的整體而言,這樣的路徑無疑是正確的,可以避免國企改革再次回到政企不分的最壞的“納什均衡”中去。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