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 王自力
對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過分依賴美國國債的情況,輿論界一直批評不斷,一些人甚至認為國際市場金價一路上漲,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不購買黃金,而是買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簡直就是弱智。
其實,購買黃金對于個人尤其是有余錢的老百姓,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就國家來說,作為外匯投資多元化的一部分,黃金、石油、礦產,甚至小麥、大豆之類的大宗商品都可以買一些,但絕對不可能替代美國國債。
我們先考察為何外儲不能大量購買黃金。眾所周知,由于黃金的稀缺性,人類有史以來開采積聚的全部黃金,估計約15萬噸,除少量工業用途外,絕大部分作為裝飾品為民間收藏;世界各國官方的黃金儲備總量不足3萬噸(2008年9月統計為2.98萬噸),即便按歷史上最高金價約每盎司1000美元計,也只值1萬億美元左右,根本容納不下2萬億美元的巨額儲備,這是其一。
其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主要集中在歐盟和美國,約1.9萬噸,占全部官方黃金儲備的64%,其中美國8133.5噸、德國3422.5噸、法國2748噸、意大利2451.8噸,IMF也有3217.3噸黃金。因此,且不說國際貨幣基金會有規定,成員國一年的黃金總交易量不得超過400噸的華盛頓協議,即便允許無限量購買,也存在別人愿不愿賣的問題。
其三,你想儲備黃金,假如別人也愿意出售,唯一的前提是漲價,而漲價的過程,事實上就是被剝奪的過程。目前,黃金的相對比價已經很高,一旦中國用外匯大量購進黃金,黃金價格將越買越漲,被人為抬高;待中國需要外匯拋出黃金時,誰來接盤,會不會被壓價而使中國手里的大量外匯縮水?
其四,黃金不是金融結算工具,除少量工業用途和做首飾、工藝品外,不存在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影響國家發展戰略的功能。如果說石油是必需的戰略需求,那么黃金則可有可無,因為沒有石油,機器不能運轉,汽車跑不動,飛機飛不了。就算黃金可以儲備,你可以買下全世界的黃金,但是,只要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仍然用美元、歐元或日元結算,那么一大堆黃金就形同“廢鐵”,既不能吃,也不能用,因而無需更沒有必要在高位大量買進這種“無用”的東西。
下面我們再看為什么要用大量外匯買美國國債。首先,美國國債市場規模巨大(可供買賣的共有6.3萬億美元),需求強勁,交易活躍,流動性強,有利于中國巨額外匯進出。買進美國國債是自由的,拋售美國國債也是自由的。至于買還是拋,一切皆由中國自己基于“趨利避害”而作出抉擇。
其次,比起放在中國人民銀行或財政部的賬戶上,外匯結余只有放到國際資本市場上才能增值。而在外國銀行存款與購買外國政府國債中,購買美國國債又是最安全和最保險的增值辦法。目前我國外匯數額巨大,放在哪個銀行都不保險,銀行一倒閉,巨量外匯必將顆粒無歸。盡管美國國債也不是100%保險的,但是哪一種資產是100%保險的?
相對而言,在現在和看得見的將來,美國的綜合實力和經濟活力依然是世界最強,美國不會垮;15年來,美國國債的平均債息約在5.5%左右,而CPI約為2.2%。也就是說扣除通貨膨脹,投資美國國債的原始收益依然在3%以上。因此,從外匯儲備的“安全性,流動性和保值性”這三個基本要求出發,購買美國國債是中國巨額外匯儲備運用的主要路徑。
當然,主要路徑并非唯一路徑。事實上,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目前,疲軟的原油需求與低迷的國際油價,給中國運用巨額外匯結余,增加戰略石油儲備提供了難得的時機。
最近,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跌破40美元/桶,低時觸及35美元/桶,這一價格相比2008年7月時的147美元/桶,已經跌去75%。高達110美元以上的價差,似乎打開了中國進行石油戰略儲備的最佳“時間窗口”。
筆者十分欣賞并贊同這樣的看法,投資與購買礦產資源需要漫長的談判過程,而且一個或幾個項目也無法消化中國巨大的外匯儲備。但是有一樣投資幾乎一石二鳥,既能消化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又能給國家長遠發展帶來巨大利益——這就是在國際期貨市場大量購買石油,以2000億美元作為保證金上限,35美元以下有多少買多少。建倉初期秘而不宣,后期公開宣傳國家石油儲備戰略,并大量建造石油儲備設施。保證不但可以買到上萬億美元廉價的石油,給國家今后幾年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能在國際期貨市場上讓2000億美元保證金翻幾番。以目前石油平均50美元的生產成本,加上中國出臺巨額石油儲備的國家發展戰略,國際油價不迅速漲到50美元都不行。以5%的保證金計算,35美元若漲到50美元,當初2000億美元交易保證金就變成了2000×(50-35)/(35×5%)=17142億美元,差不多接近現在國家外匯儲備的總和。
有人說,如果這樣美國會不會干預。相信會干預,但中國是以國家實力做后盾,設立龐大的石油儲備是動真格的,石油交易量那么大,利益主體來自全球不同地區,誰也很難干預。目前美國人自顧不暇,有能耐把美國的石油儲備都拿來投向國際市場?要是美國有能力把石油價格一直打壓在每桶35美元以下,對中國經濟發展又何嘗不是最大的利好。所以,就近時期來說,這是中國巨額外匯儲備運用的又一主要路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