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云
我的一位朋友是某國有銀行的員工,還是一個中層。有一次無意談起該銀行高管的薪酬,他情緒有些激動,說:“我就不相信省行的頭頭對企業的貢獻,能比我們這些普通員工高出幾十倍”。
可見,國有銀行高管的薪酬有沒有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我們雖然還不太清楚,但企業內部分配差距過大,挫傷了普通員工的積極性,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削弱,卻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當然,拿高薪的金融企業高管不會同意這一點,他們堅持認為自己的高薪理所應當。近來,有關方面正在醞釀出臺《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對金融企業高管的薪酬予以一定限制,對此,一些高管表示,“薪酬考核方式在追求公平的同時,要避免走到另一個極端,那就是犧牲了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建議薪酬不被過度管制”,否則,人才流失,“國有銀行的競爭力可能被削弱”。(《21世紀經濟報道》2月11日)
這些高管的底氣來自一個前提,即:企業良好的發展是在市場競爭中,高管英明領導的結果,因此高管理應拿高薪。我們不否認國有金融企業尤其是幾大國有銀行在國內“很好很強大”。但是,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是否真實、充分,本身就還存疑——— 競爭不存,談何競爭力?絕大多數金融企業業績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企業在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與政策的扶持,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經受過市場競爭的考驗。企業發展固然不錯,但高管在其中的貢獻有多大,他們的薪水與他們對企業、對社會的實際貢獻是否相稱,實在是個很大的疑問。如果沒有相應的貢獻卻拿著高薪,則在企業內部挫傷中下層員工的積極性,在全社會也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
不可否認,金融業普遍高薪,金融界高管更是天價高薪,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中國金融界高管的高薪也很大程度上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結果。但這種存在是否合理,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質疑。在華爾街這樣充分市場競爭的地方,金融企業的高薪固然與個人或企業的業績掛鉤,但這些業績本身對社會的貢獻到底有多大?是不是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很難說答案都是正面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正是華爾街一些金融界人士不顧社會責任,瘋狂片面追求個人和企業的業績,導致了此次金融海嘯災難的發生。
經過這一危機,人們對整個金融行業尤其是其高管的高薪產生了極大的疑問。歐美一些國家已經出臺了限制金融界高管薪酬的種種法令和機制。為什么積極在薪酬上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中國金融業高管們,在薪酬管制問題上卻不向國際慣例看齊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