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9年1月經濟運行數據公布 > 正文
中國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微漲1%,如果剔除1月春節因素,漲幅可能為負;一旦CPI跌入負值,將帶來巨大的通縮壓力。但從近段時間來看,市場新增信貸大幅增長,但關于減息的聲音卻是少之又少,這是矛盾的。星島環球網刊登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以下內容摘自該文。
破紀錄的新增貸款數額,表面看好像銀行在加大放貸規模,對投資增長、整體經濟的流動性和增長起到相應的促進作用。但事實未必如此。因為這些資金并沒有真正投放到實體經濟中,僅限于在銀行系統中流動,目前新增貸款中超過五成來自票據融資,商業銀行因此對減息不熱衷也就不奇怪了。說到底,商業銀行對“保八”的興趣敵不過對壞賬風險的憂慮。
商業銀行不愿放貸出去,這就意味著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來自政府的財政支出。但這是不可能的,政府無法承擔這樣的風險和赤字。也許,現在的商業銀行正在和中央銀行博弈,比如:如果未來商業銀行產生大量的壞賬能不能由中央政府收購或沖銷?
怎樣讓商業銀行能拿出錢來投放到市場中?央行下一步的操作可能更多體現在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數量型手段上。就拿存款準備金率來說,一旦降低,將會有大量的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涌回到商業銀行中,這時候銀行就不得不加大投資,否則迎接它的將是巨虧。
至于少用減息手段,一方面是因為信貸大幅增長,減息這一價格型工具的必要性已經被減低;并且美國已降至零利率,如果中國繼續大幅減息,將對人民幣造成一定壓力。因此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將是央行的主要手段。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