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取得某種程度上是傳統中國國際化的過程
黃杰輝/文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發生的變化翻天覆地,需要我們拓展時間和空間,跳出中國看中國,把中國30年經濟增長放在世界經濟的宏觀視野下來研究,如此才能更好地認識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的國際背景,更好地了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成長的背后力量和根源,把握世界各國所共同摸索和實踐的經濟成長規律。
商業革命、工業革命及經濟組織革命是導致世界經濟進入爆發式增長最重要的3支力量,同樣也是導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30年經濟騰飛的3支重要力量,商業革命、工業革命、經濟組織革命共同改變了傳統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革命。
商業革命創造經濟騰飛機制
從1950年至今,工業革命在全球范圍內擴展,全球經濟依托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借助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呈現幾何級數爆發性增長,世界經濟開始騰飛。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成長所處的世界宏觀背景。
通過考察所有經濟快速成長國家,我們發現高度商業化運作是所有這些成功國家的共同特征,在各個國家向現代經濟轉型改革過程中,各國政府最先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進行徹底的商業革命,因為商業革命是現代經濟良好運作的根本條件,是現代經濟良好運作的系統機制,不進行商業革命,現代經濟無從談起,這已經由日本、德國、韓國、印度等國家的經濟實踐所充分證明。
商業革命同樣為傳統中國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基礎條件和重要理念。改革開放前期的兩大突破口便是分別在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在城市國有企業推行承包制,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物資統一調配的狀況,從而創造了最基礎的社會商品和商業基本細胞,進而奠定整個中國商業化運作的微觀基礎。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商業革命及經濟成長自南向北、自東向西推進,現在,商業革命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中國。
從廣度上看,商業化幾乎席卷了所有經濟領域,幾乎所有的物質產品都以成為商品,大部分的非物質產品諸如服務等都可成為商品并可用價格衡量其價值,同時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規模上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商品制造及消費基地,2007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到76410億元,為30年前的50倍,貨物進出口總額亦已達到140971億元,為30年前的400倍。
從深度上看,商業革命已成為中國經濟最為重要的改變力量,商業化逐漸滲透至中國經濟整個系統,所有的經濟領域,無論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各個產業從原料、生產、技術、銷售、服務所有的運作環節都已經高度商業化,不僅經濟領域,無所不在的商業革命已對中國社會、政治、思想、文化造成了重大影響,商業革命正在并將繼續導致中國全方位的轉變,如何對商業化浪潮進行因勢利導已成為目前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重大課題。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的商業革命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革命,商業革命憑借其強大的生機勃勃的創造力為傳統中國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基礎條件,也正是商業革命本身催生了現代中國。
工業革命創造經濟騰飛動力
我們可以看到,30年間,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機械工業化和重工業化,大量生產技術具有高度可復制性,世界經濟也因此由美國而德國,日本而韓國,新加坡而中國、印度實現梯次轉移,工業革命在上世紀70年代末借助于信息革命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力量最終到達中國并迅速徹底改變了傳統中國。
同世界其他工業化國家演進途徑相似,工業革命在中國30年的傳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到1993年,是機械化工業改造時期,主要產業是紡織和輕工產業,機械工業化解放了傳統手工業對生產效率的限制,使得中國的紡織和輕工等機械加工業的主要產品產量實現快速增長,創造了巨大財富;第二階段為1993年至2000年,是中國在初步實現機械化改造的基礎上進行的重工業化改造時期,期間中國利用重工業相關產業大批量連續作業生產方法巨大的物質財富創造力,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相關產品的生產能力取得驚人的飛躍,短短7年幾乎所有重化工業的主要產品都實現翻番,由此中國建立了重工業化的初步經濟結構;第三階段為2000年至今,中國重工業化改造在繼續推進,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環境下,中國開始進行對工業的信息化改造,以微型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移動電話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產品大幅增長。
經過三個階段的工業化改造,中國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現代經濟結構基本成型。今天,工業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基礎產業,同時創造中國財富總額的40%,并間接支撐創造中國財富總額的40%的第三產業。
經濟組織革命創造經濟騰飛基本載體
商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基礎是經濟組織--公司,公司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最基礎細胞,是一個國家財富創造的最基本載體,也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根本動力所在。
經濟組織的革命同樣發生在中國的改革開放30年內,同樣為中國的經濟騰飛創造了基本良性載體,同樣為中國的經濟騰飛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綜觀現代經濟組織在中國的出現并成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向的演進:第一個方向是集體和私營企業的出現和成長,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后,廣大農村的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同時農村勞動力亦開始出現過剩,其中以浙江溫州及江蘇蘇北等地便開始出現許多鄉鎮企業,集體及私營經濟組織開始迅速成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經濟補充力量;第二個方向是外商及港澳臺在中國獨資及合資企業的成長,外商及港澳臺資金進入中國,先是港澳資金在珠江三角洲廣東及福建等地,主要從事傳統工業產品的制造及銷售,其后在長江三角洲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主要由歐、美、日及臺資金主要從事重化工業產品的生產,后期逐漸推進至環渤海經濟圈北京、天津、山東、遼寧等地,這些大型的現代經濟組織為中國帶來了科學的技術裝備、先進的組織管理手段以及大規模的建設資金;第三個方向則是傳統國有企業的改造和成長,傳統國有企業不存在產權的邊界以及追逐利潤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是一個制造車間,因此不具備作為一個現代經濟組織的基礎條件,經過改革開放初期的放權讓利、承包制乃至后期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造以及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逐漸具備了作為一個經濟組織所應具有的功能和特性,依托傳統國有企業的整體人才和技術優勢,經過改造后的國有公司開始迅速成長,并在現代中國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是在世界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下,借鑒相關發達國家經濟成長的成功經驗,運用科學的經濟理念和系統——商業革命、科學的技術和裝備——工業革命以及科學的組織和管理——現代經濟組織革命的三大力量,初步實現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取得某種程度上是傳統中國根據國際先進理念國際化的過程。
作者為上海園林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