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瀟秋/文
面對危機,政策上不能病急亂投醫,更不能吃錯藥,要防止矯枉過正,防止急于求成、亂鋪攤子、亂上項目的現象發生,還要防止出現經濟復蘇之日就是通脹抬頭之時的惡果。
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一樣,正面臨著多年未有的困難考驗。全球金融危機還在深化和蔓延,市場信心缺失,企業信用缺失,銀行信貸缺失,造成了市場需求急劇萎縮,給各國經濟帶來了嚴峻挑戰。
面對危機,各國政府都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主要是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一場全球性的救市行動一浪高過一浪,數萬億美元的投入規模可謂前所未有。
中國宏觀決策機構和領導人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采取的對策是積極的,也是明智的。特別是在危機更嚴重之時,明確宣布了宏觀調控政策大轉向,出臺了總計4萬億元的龐大經濟增長刺激計劃,若加上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預期投資總規模將超過20萬億元。
雖然中國政府一度對經濟形勢變化的認識存有偏差,對經濟下行的風險估計不足,政策轉向在時間上晚了一些,以致經濟下行的慣性力更大了。但總體而言,政策轉向還不算太晚,亡羊補牢還來得及,關鍵是要抓好落實。
當然,面對危機,政策上不能病急亂投醫,更不能吃錯藥,要防止矯枉過正,防止急于求成,亂鋪攤子,亂上項目的現象發生,還要盡力避免復制舊體制、舊結構,防止出現經濟復蘇之日就是通脹抬頭之時,結果浪費財力物力人力。
各項政策組合應當把眼前發展和長期發展結合好,把速度提升和效益改善兼顧好,把數量擴張和質量提高統籌好,把結構轉型和體制轉軌兼顧好,特別應當以盡快恢復市場活力為政策的主要方向,把政府的資源與市場的運作配合好,繼續深化改革,破除管制,而不是僅僅依靠傳統的行政性推動和配置資源方式,更不能以政府替代市場。唯有市場真正活了,才有經濟的真正復蘇。因此,扶植企業,創造更為寬松的投資創業環境,提供更好的市場服務,應當成為政府應對國內問題的主要工作。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還沒有結束,不確定因素還多,國內各種矛盾也不少,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各方面的悲觀情緒較重,甚至還在蔓延。
因此,理性應對各種外部矛盾和挑戰更加重要。當前,要繼續以恢復和強化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恢復企業之間的信用,恢復商業銀行的信貸功能,政府和企業都應當把與信心為伍、以信用為基石放到更突出位置。
在政策制定上考慮更周全一些,操作的彈性更大一些,既要立足當前,也要著眼未來,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也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既要依靠內需,也要擴大外需,既要讓困難群體生活安穩,也要讓富裕群體創業安全,既要運用財政政策,也要用好貨幣政策,既要保持經濟增長,也要維護社會穩定。
特別是,要把擴大內需與切實改善民生緊密結合好,大力改善就業環境,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收入分配機制,改善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質量,使百姓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進一步優化。
唯有如此,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