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清輝
面對這次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所有主要國家都已經第一時間采取對應措施。雖然這些措施有穩定民心和防止危機惡化的作用,但危機過后的善后工作還相當艱巨。至于如何防止歷史重演,也是各國政府需要面對的另一個重要課題。
危機規模無法估計引發市場恐慌
此次金融危機引發的金融債務有多少,實在很難有具體的答案。原因之一,是沒有一個專為金融衍生工具而設的中央處理交易系統,加上各機構的估值標準不一致,只能根據交易商的估算。其次,是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的高杠桿比率運作令有關交易加倍放大。還有就是次按貸款衍生出來的產品種類太多。
由于以上原因,投資者和監管當局無法準確掌握這次金融危機的規模、所引發的債務總值和可能受影響的投資者范圍,這都是造成市場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深信,各國政府一定會重新檢討和完善目前的監管機制,但我們也希望,這次金融海嘯不會全盤否定金融產品創新的價值。
“兼顧民生”是“4萬億方案”中最大亮點
對我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次環球金融危機有幾點重要的啟示。首先,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所帶來的風險。這次中央政府的4萬億元救市方案中最有意義的一點,是刺激投資增長之余,也兼顧民生方面的發展,為經濟增長從目前過分側重外需轉向較多倚賴內需提供了基礎。
其次,是開放金融業必須有完善的相關配套。例如,適度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配合完善的監管架構,就是不可缺少的條件。金融機構在人員培訓、營運能力和風險管理制度方面,也必須和國際水平接軌。
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發言權必將擴大
去年11月舉行的G20峰會,正是針對完善國際金融機制而召開,20國領導人就加強金融監管、改革國際金融機構達成了共識。而在秘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更把這項共識進一步擴大到該組織的二十一個成員。
這兩個峰會展示了國際關系的微妙變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目前世界兩大主要國際金融組織,雖然在重大國際經濟金融事務中擔任了協調及制訂政策的重要角色,但發言權卻只側重于幾個經濟大國。因此長期以來,組織內有關國際金融體系的規則制定都由發達國家主導。
例如,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占有高達16.8%投票權,中國的投票權只有3.7%。這方面與兩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成比例。因為以購買力計算,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雖占全球經濟體系的21.3%,中國內地的份額也高達10.8%。
這次環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讓國際社會認識到新興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近年中國和其它新興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其中內地的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另外,全球6.7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中的絕大部分也由新興國家擁有。單是我國的外匯儲備已接近2萬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位。在維持全球貨幣及金融系統的穩定方面,中國和其它新興國家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英國最近點名要求中國等儲備充盈的國家增加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注資。這意味著中國和其它新興國家在該組織的發言權將會擴大,進一步走向一個更平衡的國際經濟、金融及貿易磋商機制。
至于人民幣會不會加快資本賬戶全兌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很大程度要視國內金融體系及外匯市場的發展而定。因為資本賬戶全兌換,表示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會加大,也會直接沖擊國內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作者系市政協委員、香港恒生銀行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