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企業這樣的成長路徑,盡管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但是在這個寒冷也許可能漫長的冬天必須得到改變,因為中國企業在這場危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問題的一部分,在這個不可阻擋的全球化時代,沒有企業可以僅僅蜷縮在煙霧繚繞的會議室里作出發展的安排。嚴重依賴出口,長期在產業鏈和國際分工的低端裹足不前——這一點,不僅讓數不勝數的中國企業在危機年頭顯得弱不禁風,如果得不到改變,并最終可能斷送這些公司的未來。
這當然不是老調重彈。長達30年的繁榮為中國企業的迅速成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寬松環境,但同時也讓很多不思進取的企業正在失去創業精神和革新的動力。暮氣沉沉的企業文化并不取決于一朝一夕,其積重難返的弊端只是到了2008年才原形畢露。但是,萎靡不振的世界市場肯定會把一些企業帶向深淵,卻可能為另外一些企業敞開充滿機遇的大門。那些堪稱偉大的企業總是以其在哀鴻遍野中獨樹一幟的經歷向世人證明,深重的危機從來都會催生新的技術,產生新的供給和需求。同樣,對于那些能夠熬過冬日的中國企業來說,困境恰恰意味著某一個產業的重新洗牌。由于市場的全面萎縮,資金鏈的斷裂,束手無策的企業將相繼倒下——這對勇于革新、成功轉型的企業而言,不只是少了很多競爭對手,還完全有可能在這一輪金融海嘯推動的產業洗牌中脫穎而出,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者。
考慮到對加工訂單嚴重依賴的噩夢式后果,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人在是否放棄低端產品的問題上將不會顧慮重重。隨著全球市場的深度低迷,廉價勞動力和便宜的產品價格已不再是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一張王牌。只有不斷的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才是一個蕭條時代最需要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不僅決定著企業的投資、市場組織、產品研發、風險管理等各方面的成敗,而且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夠永遠遵循正確的方向。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的多數企業從來都缺少一個清晰的發展路線圖,相反,這是一個頗具個人色彩的過程。企業的成長完全依賴公司老板的個人意志、感覺與含糊其詞的識見,在企業遭遇寒冬和重大挫折的時候,總是寄望于企業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和智慧來尋求突圍。這樣一種存在嚴重缺陷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僅不能帶領企業走出困境、成為嚴冬之后的贏家,而且有可能隨著一個核心人物的離去致使整個公司分崩離析。
數量豐富的失敗企業案例——從世界最大玩具代工企業合俊的倒閉到中投公司連連失手的海外投資,乃是2008年的最大貢獻之一,也無疑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嚴寒冬天為什么讓人刻骨銘心的真正理由。我們會從中發現,什么樣的企業才能擺脫對政府和權力的依賴、徹底地走向市場,也會發現只有永不衰竭的創新精神才能夠推動企業突出重圍。對于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中國企業來說,面臨的挑戰不在于它們可能在這個冬天銷聲匿跡,而在于要認識到,如果沒有成功的轉型和創新,即便是這場危機中毫發無損的企業也無法成為未來真正的贏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