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盧 偉
近期公布的一些經濟指標顯示,中央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一些上游原材料價格降幅開始趨穩,部分品種觸底回升,工業用電量環比增速好于預期,信貸投放量大幅增長。經濟形勢初顯回暖跡象,表明擴大投資拉動內需的策略開始收到成效。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外貿進出口額已經連續兩個月負增長),擴大內需成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各項投資計劃紛紛出臺并逐步落實之后,創造條件刺激消費,尤其是激活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應該成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點所在。
當前經濟要解決的問題,說到底就是一個出口轉內銷的事兒。以前是外國人幫我們消化巨大的產能,現在外國人錢包癟了,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怎樣讓老百姓掏出錢來去消費成為一個核心問題。我們上一次采取的辦法是大幅提高住房,教育,醫療這些剛性需求的價格,學誰都得上,醫院誰都得去,房子大家都要買,肯定是掏錢越多需求越旺,在那些你不得不消費的地方動腦筋,最后增長是拉動了,可三大需求變成了三座大山,成為我們長期內需不振的重要根源。此次新一輪擴大內需,在筆者看來,著力點應該在擴大農村市場,激活農村消費上。有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真正有比較旺盛消費能力的人數大概只有三億,剩下的人,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居民,日常消費基本上集中在維持生存的必需品上。刺激消費,這些人不應該是被遺忘的角落。有數據表明,目前農村人均日消費僅有5元多,5個農村人口的購買力僅相當于1個城鎮人口,而農村家電產品的普及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增加238萬臺的消費需求。
當然,要讓農民把錢包里的錢掏出來,首先要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因此,創造各種條件增加農民收入是激活農村消費的題中之義。當前政府出臺的一些諸如家電、農機、種糧等補貼降低了農民的購置成本,拉動作用十分明顯。下一步應該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同時在農村醫療、養老等領域投入更多財政資金,這些投入對增長的作用雖然不像搞個大項目那么直接,但每投入一塊錢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遠大于成本。直接發錢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廣大的農村居民,急需用錢的地方很多,發下來的錢能直接轉化為消費,大家拿到補貼就存銀行的“流動性陷阱”現象,起碼在低收入群體中不會出現。
長期來看,真正要讓農村消費這只猛虎出籠,必須消除束縛農村居民的各種制度性藩籬,讓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這就需要各項制度變革的及時跟進,因為農村地區的貧困在相當程度上是權利貧困。解決農村問題,遠不止是修幾條路和讓農民種好地那么簡單,只有在戶籍、土地、就業、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繼續改革,讓農民和市民獲得同等的國民待遇,農民才能真正富起來,農村的消費也才能真正啟動。這些都是慢活兒,但只有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內需不振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