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馮海寧
海關總署1月13日公布了2008年12月以及全年外貿數據。數據顯示,出口鼓勵政策效果顯現。好消息同時伴隨著壞消息:海關公布的2008年12月進出口增長幅度、進出口總值與前一日某境外媒體提前披露的數據完全一致。
不知道是外媒神通廣大,還是有關部門保密工作極差,總之,外媒不止一次提前爆料中國經濟數據了。2008年7月,外媒提前10天披露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數據;2008年10月,中國證監會啟動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的消息,外媒在10天前就披露了。我們不禁要問,經濟數據為何多次泄密?中國經濟數據的安全性如何保障?
外媒的提前披露讓人產生無限聯想:個別政府工作人員泄露經濟數據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誰從這些提前泄露的經濟數據中獲了益?甚至還讓人產生疑問:保密制度在一些部門是不是擺設?
經濟數據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而言異常重要。尤其在外貿領域,一些國外企業和機構由于提前獲悉相關數據,就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機會從中牟利。如果國外資本提前設局,就可能給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
有機構人士指出,如果能夠提前獲知內部信息,對于外匯市場來說,必然可以爭取時間提前做多。可見,數據泄密可能還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從權利角度而言,外媒和外國民眾提前獲得數據,對中國媒體和中國民眾就意味著享用的是遲到的數據,知情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自然而然也會面臨質疑。
外媒何以多次提前披露中國經濟數據呢?依筆者之見,一方面是相關制度不完善,比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沒有對一些違規公開信息的行為和處罰標準作出明確界定;另一方面是缺少司法干預,國家重要經濟數據在官方正式公開之前,嚴格地說屬于國家機密,沒有經過合法途徑就公開數據的行為,實質上涉嫌違法,但遺憾的是,至今卻沒有見到司法機關立案調查數據泄密事件。
也就是說制度的不健全和執法的軟弱,造成了數據泄密事件接二連三發生。至于數據泄密以后造成了多少損失更無從得知。在一些政府部門,即便發生過多次泄密事件也只是內部調查,既沒有讓司法機關介入調查,也沒有向公眾交代處理結果。由于部門內部調查缺少獨立性,公眾難以監督,個別人就會大膽泄密。
筆者認為,治理經濟數據泄密刻不容緩。在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誰提前獲得數據誰就有可能贏得商機。為了讓市場公平競爭,首先要保證所有人公平享有數據信息。而要讓公眾公平享有經濟數據,既要修補數據保密漏洞,更要調查嚴懲泄密者。此外,應及時向社會公開經濟數據——— 如果海關總署在外貿數據統計完成后第一時間向社會公開,外媒就不可能提前披露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