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國內市場疲軟,中石化、中石油決定大量出口成品油,以消化企業庫存巨大的壓力:1月國內煉油廠將至少有32萬噸汽、柴油出口,比2008年月度平均出口水平增加10萬噸以上。(《天府早報》1月11日)
在市場自由交易規則之下,油企通過出口消減庫存壓力本不難理解,問題是,這種出口價格肯定是“隨行就市”,不可能復制國內的高價格。目前,國際成品油批發價格集中在3000元/噸左右,中石油和中石化向社會加油站批發的油品價格在4400元~5000元/噸。這意味著,僅1月份中國油企因出口至少“少賺”近5億元。
問題由此而來:油企為何寧愿低價海外銷售,卻不愿給國民以同等優惠?
近來一些地方雖然出現了降價現象,但這并非油企之間理性競爭的結果,而是緣于第三方壓力——猖獗的成品油走私。國內成品油價格高地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油企的壟斷特質。去年12月19日,中石油與中石化雙方還簽訂了“原油互供協議”,放棄從前的競爭策略,此舉被專家認為,兩大巨頭的原油互供“很有可能獨立于國際油價,可能在60美元左右”。目前,國際油價在40元~50美元/桶區間徘徊,按這一價格,國內外油價至少倒掛10美元/桶。
在當前的經濟“寒冬”里,兩大油企價格“抱團”形成的油價高地,對那些正承受巨大生存壓力的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極可能成為壓垮許多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把實惠給予國外,把吃虧留給國民,成品油出口的價格倒掛現象,令油企的壟斷積弊無所遁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