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泰富全體董事成員即使不用為錯誤投資負責,也應為內部監控不善承擔責任。
文|CBN記者 黃運濤
如果中信泰富知道它當初要購買的累計股票期權(Accumulator)還有另一種意思(業內人士戲稱其為I Kill You Later—“我晚點會殺死你”),它或許會在掏腰包時再掂量掂量。
1月2日,中信泰富在一份公告中稱,公司董事會全體董事正在就外匯違規交易接受香港證券監管部門調查。
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全體董事被監管機構調查,為近十幾年來罕見。
中信泰富的董事會中有17名董事,其中不乏香港商界名流:董事局主席榮智健為中信集團創始人榮毅仁之子;榮智健的長子榮明杰為執行董事之一;董事總經理范鴻齡身兼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及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常振明是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0年代中期,中信泰富這家人脈廣泛的企業為投資者所看好,它在香港和內地的一些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項目中進行了大量投資,包括隧道、購物中心和發電廠等。中信泰富股價也一路上揚。與此同時,榮智健在中信泰富的持股也逐漸增加到19%。
然而,由于押寶外匯交易失誤,中信泰富卻成為在這輪金融危機中首個被拉下馬的中資企業。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披露,受未經必要授權的貨幣衍生品交易影響,該公司面臨近20億美元的損失。消息公布后,投資者紛紛望而卻步,在兩個交易日內,中信泰富市值蒸發掉了約23。
此后,中信泰富與母公司中信集團達成一項交易,用股權換取母公司承擔大部分外匯風險敞口。66歲的榮智健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他在中信泰富的持股從19%被削弱到11.5%,個人財富也縮水至7.5億美元。
中信泰富作為一家成熟穩健、有良好聲譽的上市公司,此次巨虧的做法和事后給出的解釋卻令人感到費解。
中信泰富的投資失誤起因于它對澳大利亞鐵礦日益增大的興趣。投資鐵礦是一項資本密集業務,因此中信泰富需要以澳元購買設備和其他必需品。
本來,企業對自己的外匯敞口進行套期保值是一種常見做法,但中信泰富卻匪夷所思地選擇了一種所謂的“累計股票期權”的交易安排。這項安排使得中信泰富可能獲得的利潤有限,但損失風險卻無限。
更令人詫異的是,此次衍生品損失并不是由初出茅廬的交易員的欺詐行為造成,而是因中信泰富的集團財務董事在未取得必要授權的情況下就達成了這份澳元美元外匯衍生合約。事后,中信泰富的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已雙雙辭職。盡管如此,仍不能挽回投資者的信心。市場人士對中信泰富在此次事件中的不滿和質疑仍在繼續,甚至屢次要求榮智健辭職。
除了缺乏來自高級管理者的嚴格監管之外,該公司拖延信息披露的時間也引來外界抨擊。中信泰富稱,首次發現這一問題是在2008年9月7日,但直到6周后才向市場披露這一消息。
這顯然違反了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關企業必須即時公布股價敏感信息的規定。香港立法會議員何振林指控中信泰富有意隱瞞其財務狀況。榮智健則表示,中信泰富之所以沒有立即披露這個問題,是因為它想先解除這一交易的一部分。
外界普遍認為,中信泰富違背了香港投資界的一個基本原則:香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應恪守比內地更高的標準—即便它是一家得到部分政府資金支持的公司。
目前,香港證監會對調查細節的披露很少。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涉及如此重大的損失,全體董事成員均不能以“不知者不罪”脫身,即使他們不用為錯誤投資負責,也應承擔內部監控不善的責任。因此,中信泰富高層仍有可能被監管機構追究責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