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月6日電 (新華國際時評)高儲蓄助長信貸危機之說站不住腳
新華社記者
最近,美國政界、經濟學界的個別知名人士提出一種怪論:中國和石油出口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高儲蓄為全球信貸泡沫埋下種子,而泡沫的破裂導致災難性的后果。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這種怪論認為,由于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儲蓄和投資取向,全球經濟才出現失衡。此外,在近年來低通脹、貿易與資本流動迅速增長的形勢下,新興經濟體的高儲蓄壓低了投資收益,促使發達國家投資者轉向風險更高的投資渠道。
首先,這種“邏輯”存在著內在的缺失。新興經濟體儲蓄高,并不必然意味著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投資者在償還能力薄弱的條件下,可以毫無顧忌地借他人錢、借未來錢進行消費或投資。換句話說,鄰居有錢,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在超市購物、在高風險領域投資。更為重要的是,新興經濟體儲蓄高,并不意味著發達國家政府可以放松金融監管,坐視金融機構為了牟利設計新的金融衍生品,放任本國的消費者、投資者與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有問題的信貸交易,“吹大”泡沫。
就中國而言,居民高儲蓄源自中國百姓的消費文化和傳統。世界性和地區性金融危機多次爆發的歷史證明,中國的儲蓄與這些危機并無因果關系。而外國消費者、投資者是否去冒高風險,也不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儲蓄所能左右的。
其實,這場金融危機的產生,不僅在于高消費、高負債的增長模式,也在于金融監管缺失,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不當。寅吃卯糧,是美國消費文化的一個側面。此次金融危機,無疑暴露出美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和系統監管上的很大缺陷。因此,美國政界、經濟學界不應到國外找原因。有外國分析人士對此評論說,美國出現的“高儲蓄助長信貸危機”論點,是在為美國金融管理不善、監督規范缺失找借口。
作為全球最龐大和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的當務之急不是尋求推脫責任,而是應主動加快國內調整,適當提升儲蓄水平,減少貿易和財政赤字,同時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處理好風險和收益、監管和創新的關系,為促進經濟平衡增長,增強全球經濟活力作出貢獻。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年來對全球經濟失衡已發出警告,西方七國也經常對此表示“關切”,但卻鮮有后續行動。發達國家既已意識到“失衡”,就要審視自身的問題,作出切實的努力。
當前,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進一步加深。因此,國際社會需要共同遏制金融危機的擴散和蔓延,而主要發達經濟體更應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實施有利于本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穩定與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定自身和國際金融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一味在自身之外找所謂“原因”,顯然是于事無補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