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認為,一場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中國經濟的一大堆問題;刺激經濟的猛藥只能起短期效用,治理經濟需要長期穩定和緩的政策環
2008年注定是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它見證了太多的不可思議,一場載入歷史的全球金融風暴,讓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經受了難以言喻的壓力,也演繹了一場神奇的“變臉”———從“防過熱”、“壓通脹”、“繼續從緊的貨幣政策”變為“一保一控”,最終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這場大風暴眼下仍然沒有停息,2009年將是全球經濟關鍵的一年:西方經濟真的能夠見底回升?飽經摧殘的華爾街何時能夠恢復元氣?超前消費帶來的美國式繁榮會一去不復返嗎?一切仍是未知之數。我們更關心的是,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還會如此劇烈變動嗎?
可以想象,一個重病的人,從大病初愈到再次健步如飛,需要漫長的療養過程。更重要的是,曾經被破壞的免疫系統,要恢復往昔的功能,肯定非一針一藥所能見效。這就好比目前的全球經濟,在見底之后,需要的某種程度的刮毒療傷。這種毒,既包括喪失責任與道德監管的西方大公司體制,也包括全球化旗幟下日見突出的世界經濟失平與失序,甚至包括了以借錢消費刺激需求的經濟增長模式。
那么,中國經濟呢?
成思危說,中國四萬億財政刺激政策2009年第三季度將產生效應。換言之,2009年中國經濟起碼還有半年苦日子。以更大膽更有效的手段刺激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無疑仍是2009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主軸。
然而,一場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中國經濟的一大堆問題。在過去的繁榮歲月,這些問題毫無迫切解決的壓力。如今,除了進行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之外,沒有第二條出路。試問,30年來中國從未真正解決的“粗放型增長”問題,今后還能再回避嗎?全球消費者還能支撐飛速膨脹的“中國制造”能力嗎?中國拉動經濟的“第三駕馬車”———內部需求還能夠總是跛腳下去嗎?
只有解決這一系利問題之后,中國的經濟才能重新走上良性發展的正道。而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的不是高歌猛進而是科學細致。換句話說,刺激經濟的猛藥只能起短期效用,治理經濟卻需要長期穩定和緩的政策環境。
如此來預測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就很容易得出結論:如果如大多數經濟學家所預測的,2009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果真見底,積極擴張的財政金融政策可能會迅速退潮。畢竟,頭腦發熱與一哄而上解決不了最終的問題。與此同時,登上政策主演臺的,將是涉及社會經濟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措施,如醫療改革、教育改革、新的福利住房體系等等。
本報記者 姚志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