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乳業制品工業協會委托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向公眾發短信,祈求原諒。短信全文為,“新年之際,三鹿等22家奶制品責任企業向您表示:對問題奶粉給孩子和社會造成傷害,我們深表痛心,真誠道歉,祈求原諒。決心以此為戒,杜絕不合格產品,誠懇接受社會監督。我們正對患病孩子賠償,建立醫療賠償基金,用于愈后可能的后遺疾病治療。祈愿您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說句實話,在最初看到這條短信時,我的感受與網絡上的留言很相似,沒有感受到多少誠意。在問題奶粉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出現在公眾的眼前時,誠信與承諾已經變得不再真實,誰在受了問題奶粉之害后,還能保持原有的信任和單純呢?或許,這不是道歉短信的錯,但人們的心理已經產生了排斥。
可是,當我平靜下來,去思考我們到底是否還需要承諾時,對道歉短信卻又有了不一樣的解讀。我們會把問題奶粉的出現歸結為個別企業的惡劣行徑,歸結為質檢制度的不完善,但是我們忘了,制度即使再完善也是需要負責去執行的。若沒有責任感,則再完善的質檢制度也不可能保證問題奶粉不會出現。因此,我們在呼吁質檢制度完善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重建責任的必要。就像社會學家孫立平所說,責任是基礎秩序的一部分,若沒有責任的支撐,現有的制度只是糊弄人的道具而已。
因此,我們需不需要道歉呢?我們需不需要承諾呢?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我們是需要的,因為市場經濟離不開信任,離不開承諾。盡管,我們會關注制度的完善,以制度去約束人,但是除了制度之外,還應該看到承諾與責任在發展中的作用。或者說,兩者的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負責任的廠家和協會,我們需要他們提供負責任的生產,需要他們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如此,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
所以,當我再去回味道歉短信時,可以感受到其重要的意義與作用——我盡管不是問題奶粉的直接受害者,可是我是問題奶粉的見證者,我接受道歉并不是因為直接受害,而是因為可以見證道歉者的誠意與表現;雖然在問題奶粉之后,信任已經成為敏感詞匯,但問題不在于信任本身,而在于那些不誠信的人敗壞了信任。難道我們因為有些人缺少了責任,就對責任永不信任?如此的代價恐怕不是保護了自己,而是讓自己生活于一種混沌與不確定之中。
一條道歉短信當然不能解決問題奶粉遺留的問題。但是,我們不需要對道歉短信敏感,我們需要看到道歉,看到道歉中的內疚,因為我們需要看到承諾與責任。同時,我們也不需要對道歉短信要求過高,道歉只是一個起點,承諾只是一個形式,重拾責任才是承諾的核心所在,道歉不能代替隨后的責任作為,道歉不是一次完成式的公關。所以,當收到道歉短信時,我們可以暫且接受這種道歉,并關注事件的發展,讓我們見證當事人到底如何作為,到底能否踐行其許下的承諾。 (江蘇 乾羽)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