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唐沙砂北京報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對此,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擴大內需的關鍵是要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2.4,和9月相比下降了1個百分點并連續3個月回落。消費者預期指數和滿意指數分別為94.2和89.8,也都呈下滑趨勢。接受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現階段,出于對教育、醫療、養老“三座大山”的顧慮,城鎮居民的儲蓄習慣猶如“遺傳基因”根深蒂固,特別在中低收入階層,儲蓄成為必然行為,目前城鄉居民儲蓄已近20萬億。因此,擴大內需必須健全社會保障機制,提升居民消費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曉晶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經濟不景氣,居民消費能力在減弱。因此,擴大就業,穩定居民收入顯得尤為緊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崔建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出,“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改變來提升人們消費信心。”
“城市居民有很大消費潛力,但出于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的擔憂而拼命存儲,抑制了正常消費。”中央財經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張鐵剛院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對于社會保障的相關問題,政府應該制定時間表,增加人們的消費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調研員韓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擴大內需,必須要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的有效需求。如果三農問題解決得好,不僅三農本身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會促進輕紡工業的發展轉型和重化工業的提升,推動整體國民的消費水平。”
“目前農作物價格下降對農民增收造成困難;農民工返鄉,非農收入下降。面對危機,農民、農民工受到沖擊最大,需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補貼。”張曉晶說。
崔建華提出,“增加農民收入,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同時要做好生產資料價格的控制,提高農民相對收入,把農民不合理的開支減下去。同時,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民的消費條件 。”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