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評論
王勇
12月22日,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利率,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同時,下調中央銀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已是央行在3個多月內第五次降息。
央行降息,給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帶來了新的難題,即在商業銀行貸存比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將會越來越充裕,但在貸款市場上,它們正在遭遇“惜貸”和“信貸資金閑置”的雙重困擾。筆者認為,要走出流動性管理困境,除了認真貫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調動商業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以外,從商業銀行管理角度,還要作出如下努力:
其一,制定切實可行的流動性管理政策。
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政策目標在于:加大對重點工程建設、中小企業、三農、災后重建、助學、就業等的信貸支持,加大對技術改造、兼并重組、過剩產能向外轉移、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信貸支持,同時繼續限制對“兩高一資”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出口信貸的規模,探索在出口信貸中提供人民幣中長期融資。通過同業拆借市場融通資金及資本市場投融資等方式,建立一個適度分散的資金組合;建立良好的流動性頭寸管理制度,保障銀行有足夠的支付能力,避免在不利情況下緊急增加風險資產;制定和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保證有充裕變現能力應付突發性的金融危急事件。
其二,構建流動性管理組織框架。
商業銀行董事會應當高度重視流動性管理。高級管理層下設的資產負債管理專業委員會負責制定流動性管理策略,該策略應與銀行的整體資產負債管理及業務發展策略相配合。司庫部門負責執行資產負債管理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流動性管理策略,建立流動性債券為主的緩沖組合,保持充分的現金頭寸,滿足存款客戶的提現及各種支付需求。司庫部門還應負責監測各項流動性數據,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有充分的流動性風險應變能力,同時應定期將整個銀行流動性情況向資產負債管理專業委員會和高級管理層匯報。
其三,積極調整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隨著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調低,商業銀行的新增存款中可用資金比例比原來增加,資金來源的寬松決定資金運用渠道的多元化和靈活化。從保障流動性的角度看,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能力的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應作為主要的持有品種,可以通過出售或回購及時滿足流動性的需求。當出現緊急情況問題時,商業銀行應考慮從央行取得再貸款。目前,再貸款利率的下調也為商業銀行增加再貸款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準備金率的下調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應當更靈活運用各種信貸資金渠道,提高資金調撥和使用的效率,促進資產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四,完善多層次流動性儲備制度。
商業銀行應在制定整體的流動性管理策略和改善具體流動性管理方法的基礎上,面對流動性整體相對充裕的局面,加大貨幣市場的資金業務運作力度,合理安排和調整商業銀行資金業務的規模和期限結構,充分利用央行票據的良好流動性,建立規模適當的多層次流動性儲備,實現流動性與效益性的協調管理。一是面對銀行間同業融資利率持續走低的局面,進一步加強市場營銷,通過擴大同業融資規模,提高資金運作收益率。二是在債券市場收益率持續下降、長期利率風險凸顯的情況下,為了積極防范利率風險,同時又能夠消化更多的資金,要及時調整債券投資策略,合理安排債券投資期限結構,加大中、短期央行票據的投資力度。
其五,建立健全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
首先,做好對資產負債流動性的預測和分析,通過對流動性供給和需求的變化情況的預測和分析,完成對潛在流動性的衡量。其次,建立流動性風險的預警系統,包括預測風險警情、確定風險警況、探尋風險警源,即通過對風險警情指標的預測,銀行可以大體評估未來經營時期流動性風險的具體狀況,確定風險警況。流動性風險預警系統運行的最終目的是提供線索,排除警情,使流動性風險減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尋警源是預警系統的重要程序。再次,建立定期的流動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動性需求分析、流動性來源分析和流動性儲備設計,同時還應當建立流動性風險處置預案,提高防范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其六,加強流動性管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流動性管理特別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遠遠慢于在資本充足率等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再加上近幾年來,國際銀行業在審慎的流動性管理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即通過基于銀行資產和負債到期期限計算預期現金流動來評估流動性需求。就管理方法而言,越來越關注于對銀行戰略、政策和程序的獨立評估以及與流動性風險管理中的測度、監控和控制有關的實際操作。所以,我國的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加強與國際銀行業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加強合作,引入國際銀行業新理念,借鑒其流動性管理的新方法,在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條件下對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大有裨益。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高級培訓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