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金巖石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外管理》雜志專欄作家
嘉 賓:
王林祥 鄂爾多斯集團總裁、《中外管理》雜志副理事長
胡海平 杉杉控股執行總裁
李泊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外管理》雜志編委
中國企業在近十年的火熱繁榮之后正步入過冬期。隨著金融風暴的席卷而來,中國企業面臨著嚴冬的威脅。那么,中國企業該如何做好“自暖”、“避寒”與“出擊”的準備呢?
嚴冬?還是暖冬?
金巖石:各位認為,目前的中國經濟處于怎樣的狀態?是深秋、初冬、隆冬還是早春?
胡海平: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現已逐漸演變為全球的金融危機。目前中國所處的現狀,我認為應該正處于初冬。雖然中國經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總體運營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王林祥:中國經濟的冬天已經到來。但我們常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此時的中國企業,要冷靜地應對嚴冬的考驗,要努力地把自己內功修煉好;而國家呢,也要盡快對經濟發展的趨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應對。這種“內外兼修”,將有利于中國經濟走出嚴冬。
李泊溪:在我們研究中心,不大把經濟比喻成冬天或秋天。經濟必然有其周期性,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前我們經濟處于向下走的周期,跟世界經濟周期相吻合。這的確不是一個好氣候,可以說是個冬天,但我認為這個冬天可能是個暖冬。
我有兩個理由:第一,中國經濟強勁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第二,中國的儲蓄率很高,對發展投資的支持力度很大。
眾所周知,我們今年經歷了兩大自然災害:南方雪災造成了1500億的損失,汶川地震造成了8500億的損失。這些損失固然巨大,但也要注意到,四川全省只占全國GDP的4%,而汶川等幾個縣加在一起的GDP只占全國的0.34%。所以,較之于一年6萬億的財政收入,整個經濟沒有受到重創。
另外,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良好機制、體制還在發揮著作用;同時,中國企業在這些年的摸爬滾打中,慢慢修煉了內功,已經有將這個冬天變成一個暖冬的準備。
政府,如何服務企業?
金巖石:我們現在是怎樣的市場經濟?為什么總有一些企業家,在抱怨政府干預得過多?
李泊溪:中國的經濟,是一個漸進式的改革過程,而改革的總體方向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波浪式前進或者說螺旋式上升的。在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某一個時期都要加強政府的作用,不僅是在中國,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都是如此。
現在美國、英國的政府,都在出來干預經濟,并不是說他們又走回了計劃經濟的道路。目前在中國的某些特定時期,國家出面進行調控,既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也輔以行政的手段,甚至是法律手段等,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為了保證中國經濟繼續按照市場經濟的道路走下去。
當然,在這樣的氣溫下,不同的產業、不同的企業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非常正常。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也不是只有好處,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說,造就了一些新的利益階層,給新的改革造成了一些障礙等。但是,我們市場改革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在此,我也要與大家談談政府在國家經濟中應該起到的作用。前些年,世界銀行做了一個研究,題目是《變革世界中的政府》。報告的意思是說:即使過去起過重要作用的政府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它也應該考慮該做些什么。
我們總結了一下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政府是法律、規則、制度的制定者,是市場的監管者、調節者、某些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提供者。同時,政府還擔負著推進改革深化的任務。
因此,政府應該做政府應做的事,才能夠事半功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王林祥:我們中國的經濟,還沒有形成絕對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我認為今后的政府主管部門,要側重于宏觀的調控,而不要對微觀的管理干預過多。政府要服務好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制訂好市場經濟的規則。并且與此同時,要解決好就業問題、醫療改革等等關乎人民民生、企業命運的問題。
該挺傳統產業,還是高科技?
金巖石:計劃經濟的過冬方法和市場經濟的過冬方法一定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到市場經濟的過冬方法,就應該是把過冬的權力交給企業,交給個人。比如:直接補貼給消費者,直接補貼企業,減稅、降息、放松信貸等。而目前的現實是,政府政策是滯后于企業的。那么,企業該如何應對?
胡海平: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理解問題肯定是不一樣的,致使考慮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目前,我國政府在不斷出臺政策,以擴大內需。當然,會有很多人認為這些政策來得太遲,政府反應慢了,但我想也不能以我們做企業的人來要求政府的速度。那么,我們自己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要提早反應。比如:這個時候要大幅度的收縮,有很多產業情況不理想就要果斷的減員增效,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二,要積極自救。比如:要集中精力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中國的經濟要邁入世界經濟強國之列,就一定要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并且要讓民營企業也參與到國家重大課題中去。
目前,杉杉的服裝業務,只占整個杉杉控股的10%。早在10年前,杉杉就已經開始轉型,因為我們意識到光靠服裝很難進一步發展。世界上有不少500強企業都是以服裝起家,但幾乎沒有最終把服裝作為主營業務的。于是,10年前我們將總部從寧波遷往上海,如今已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新能源供應商。我認為,適度的多元化是一種風險轉移。目前,我們的品牌服裝主要是內銷,因此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就比較小。
我認為,企業要在冬天來臨之前,提早做好思想準備和行動方案。當你日子過得很好時,就要想到危機隨時可能到來,要未雨綢繆,否則臨時抱佛腳可來不及。因此,我的觀點是轉型要提早做,危機要提早考慮,不要等到“!绷瞬畔氲健皺C”。
王林祥:對于是集中精力發展高新技術還是發展傳統產業的問題,我認為一定要從中國的實情出發。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剛剛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中國的重工業剛剛開頭,中國的農民在30年的改革開放中,消化了2億左右,現在還有7.5億左右農民。
所以,我認為要拉動內需,就得考慮兩點:第一,就是要充分的就業;第二,要讓農民去消費。而如果讓很多人失業,讓少數人去搞高科技,農民沒有收入,又如何使國家穩定?又如何拉動內需?
因此,首先就是要解決百姓的后顧之憂。比如:醫保問題、養老問題、社會問題等,要加大力度來解決。只有沒有后顧之憂,老百姓的二十幾萬億存款才敢拿出來消費。
其次,就是要讓老百姓充分就業。誰都知道,搞高新技術好。但是,我認為中國現階段發展高新技術還為時尚早。但國家拿出一部分財力,通過應用高新技術使企業增加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技術含量,這樣的扶持還是完全必要的。
胡海平:我認為,國內活得好的企業,都是具有創新思維的企業。比如:IT產業的百度、新浪、搜狐,以及許多在做B2B、B2C的公司,在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國內有許多活得好的企業,都是一些比較前沿,而且扎扎實實跟中國傳統經濟相結合的企業。
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要考慮的問題還是如何從自己做起,要分析為什么有的企業活得好。當然,中國企業還有一個最大問題是什么賺錢就一擁而上,這就是企業自身的問題了。
王林祥:當有50%的利潤時,人可能就會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時就有人愿意付出生命,F在雖然IT產業、信息產業在大發展,但我認為支撐世界經濟大廈的還是傳統產業。比如說,在今年10月份之前,中國企業活得好的,不是光高新技術、IT產業、網絡產業,大家活得都比較好。
金巖石:我住得離硅谷很近,別看美國現在經濟簫條,但硅谷的經濟卻相對很好。反而是傳統產業越慘的時候,新興產業就越好。
胡海平:我認為這并不矛盾。杉杉是傳統企業起家,目前還有礦產、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
我想,企業事先要謀劃好,強化自己的主導產業(傳統產業),同時要把視角提前,企業要通過不斷創新,給自己找新的市場空間。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做傳統產業還是做高科技產業,都一定要做領頭羊,只有在前面才有飯吃。
作為民營企業家來說,我們能做的是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入技術附加值和產品附加值含量更高的產業,要開始有意識地尋找這樣的機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