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一位在國內某知名財經網站供職的朋友告訴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以來,該網站點擊率最高、跟帖最踴躍的都是民生話題。此次會議提出“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個信號,向寒冬里的人們散溢著溫馨。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此番高達4萬億元的大單中,民生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億元,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3700億元,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400億元,生態環境投資3500億元,災后恢復重建1萬億元,總計有2萬多億元的投資關乎民生改善。而在今年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中,僅涉及民生工程的即近七成。透過一筆筆真金白銀,展望未來幾年,一幅幅順民心、惠民生的投資藍圖引人期待。英國《每日電訊報》說,這是“為了人民的新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稱贊“中國立足民生的救市措施,將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
與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相比,中國的宏觀調控之策愈加多樣有力。加大鐵路、機場、高速公路、城市電網等基礎設施投資,最終受益的是百姓,僅以鐵路為例,明年計劃完成6000億元基建投資,據測算,可提供600萬個就業飯碗。除此之外,資金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著力擴大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以投資創就業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既讓大家“有活干,有錢掙”,又注重“讓利于民”、“藏富于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聚焦“收入水平”,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調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實施更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對社保、教育、醫療等支持力度……這些都有助于“鼓起錢袋子”,穩定居民預期,增強消費能力。
與美歐等國家出臺多項主要針對金融業的救市計劃相比,中國政府近期拉動內需的一系列措施,將焦點鎖定為普通大眾,內涵更豐厚,手段也更實在。規模空前的經濟刺激計劃,標志著保障與改善民生在中國正步入一個加速期,也表明中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使政府具備更大能力兌現自己保民生、促民生的理想與承諾,讓人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并“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一位日本的經濟學者撰文感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在以人為本方面超越了發達國家,值得全球人民尊重。”
在保增長的同時依然心系民生,無疑是中國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最大亮點,彰顯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其對提振全球市場信心的積極意義與數字本身的物質意義同樣巨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