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錢買豬肉的城里人都希望豬肉的價格越低越好,而靠喂豬獲得收入才能養家度日的人則都希望豬肉的價格越高越好,至少讓喂豬能有利潤。如果養豬不能糊口,就沒人養豬了。于是價格就成了平衡供與需之間的工具。
遺憾的是,供求雙方之間信息存在滯后或不對稱。讓市場經常看到的是今年的大白菜虧損降價了,因為農民是按去年的信息多種大白菜,豬肉也開始跌價了,因為去年給了大量的補貼,讓供給增加了。
信息滯后與信息不對稱讓價格的調節能力總是在造成市場大量損失的情況下發揮效力。
房地產市場信息的滯后與信息的不對稱讓價格的調節作用變得扭曲了。
一是,全國的信息與地方的信息之間嚴重的不對稱,而不動產的特點恰恰在于其不可移動性,無法像其他商品一樣在地區間調節余缺,供求平衡大多只能在區域內解決。但國家的政策卻從來都是一刀切的,只給出一個信號,讓不同的地區都只能按一種方式來評價信息和價格信號。
二是,用一地或一企的信息代替全國的信息,讓典型的城市的情況掩蓋了全國的情況,形成了不良的影響或成為了市場中的主導聲音,讓更多地區陷入了信息混亂的泥潭,如供求關系、天價土地和價格暴跌。
三是,用個別項目或個別企業或個別城市的案例當成普遍現象代替整個行業特征。如房地產的暴利等在媒體的放大作用下就成了經濟的規律式定律了。也正因為暴利的影響讓價格變成了聾子的耳朵,不再反映真實的行業與市場情況。
四是,住房政策信息變動多。先是將所有人都趕進市場中,讓所有人都去買房子,隨后又想退回到計劃經濟時代讓大多數人享受再分配的優惠。豈不知價格本身就擔負著分配的功能,而扭曲的價格則只能讓分配更加不公平。
五是,當市場已出現供過于求時,本應降低價格、減少供給規模,但政策卻不考慮存量的消化,反而大規模的提高增量,必然造成更多的觀望和空置。價格與供給無關了。
六是,銀行信貸鼓勵個人首次購房,但目前第二套住房信貸受限,只能讓不具備購房能力的家庭進入市場,而將改善升級換代的消費擋在了門外。
七是,銀行信貸不支持商業化的房地產開發,卻大量的支持和投入非商業化的住房建設。當價格信號從市場向計劃經濟的指令性價格回歸時,價格信號(包括資金價格信號)就不再是調節供求關系的信息了。就像燃油的價格對成本、利潤及市場的供求關系已經沒有絲毫的調節作用了。
問題在于失去價格的信號作用之后,消費者在期待降價,但卻不知道價格是否已進入了合理的狀態。 (華遠集團總裁 任志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