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康怡 趙紅梅 “并購多半源于危機。對于并購主體來講,通常是在并購客體發生了問題,才促成了并購交易的形成。”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12月2日國際并購研討會上建議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應該鼓勵和動員國內有條件的企業更多的進行跨國并購。
據了解,近來國際并購已經成為外資進入中國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根據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局長楊益介紹,2007年全國共批準外商并購國內企業1264件,占全國新批準外商投資項目數的3.34%,外商實際投資20.8億美元,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量的12.78%,同比增長46.8%。能源生產、機械制造、食品消費品的生產、商業金融服務業成為外資并購的重要領域。
在面對外資大舉在國內進行并購的格局下,王忠明認為當下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好時機。
他解釋說:“在美國推行強美元、低石油價格的政策,以及全球經濟率求急劇萎縮的情況下,未來時期是中國建立石油儲備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搞資源并購的最佳時期。”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油價、股價、鐵礦石價格都比較高的時候,中國很多企業紛紛走出去投資和并購,而現在大宗商品價格普遍牛市轉熊,中國企業卻不敢再動,這并不符合經濟規律。”他表示。
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在與北京并購界和PE界人士經過多次討論和分析后,也提出造業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中國立國之本,而快速提升我國主要制造行業實力的最有效方法,是與歐美國家的行業領先企業進行股權層面的深度合作。
他表示,國內企業積極參股歐美實體公司,一方面幫助這些歐美企業度過難關,改善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從而獲得西方企業和社會的認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借此獲得我們想要的技術和管理要素,獲得戰略性資產,形成一個雙贏的格局。
同時,他強調,這種參股行為是一種中長期的戰略性投資,重在形成股權的深度合作關系,而不是短期炒作式的買入賣出;同時它也不是財務投資意義上的“抄底”,而是產業投資意義上的對接。
他還特別指出,這一輪的參股,應以行業龍頭企業、技術領先企業、資源類企業為主要選擇對象。